企业运营中“感性”与“理性”的博弈

标签:
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企业运营风营销感性理性 |
分类: 营销杂谈 |
感性和理性并不是两种对立的人格,本质上来说,人都是感性的。比如接触到着着火的木柴,因为痛感,人们都会在第一时间选择远离,但是当一个家长在火灾现场保护他的孩子顺利逃脱的时候,他会放弃“远离”这总感性思维,而理性地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先安全了再说。在这样的例子中,理性并不是去评估燃烧带来的疼痛感的程度和对自己的伤害,理性思维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是为了告诉我们“那种感觉更痛”,所以,理性思维实际上是为了让我们的感性人格减小痛苦,或者是得到更大的快乐。
生活里的很多实践与方法总是能够延伸到工作当中,与上面案例相对比较类似的就是企业在很多时候会允许“账期”的存在。现金流的重要性在企业运营之中是不言而喻的,从感性思维的角度而言,所有的企业都喜欢“现货现款”,而企业可以给出甲方支付的“账期”,主要原因也是在“理性”地判断下,认为给与甲方账期会为自身带来更多的后期合同与利益。理性思维让企业摆脱了暂时的感性不愉快,与火灾例子不同的是,关于“账期”的理性忍耐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结果,因为甲方并没有承诺一定会如何如何,所以,这种“理性”又变成了“赌博式”的“感性”。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我最不喜欢的话之一就是员工说:“我很快就会学会……”。一方面,我知道坐在对面的员工是在打“同情牌”,希望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决心就受到我的认可;另一方面,我更清楚我所管理的企业不是公立学校或者慈善机构,如果员工是来学习的,那么我不但不应该支付他工资,反而是他应该交学费给我才对。我认为我的理性思考是没错的,但是我是否应该直白地把这段话告诉对面的年轻人呢?他听到这样的话到底是认同我的理性观点,还是认为我的管理方法没有“人情味”,从而产生负面情绪呢?这绝对是个让每一位试图管理好自己的企业的管理者都头疼的问题。
“感性”与“理性”的博弈不仅仅在对下级员工的时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企业面对上游机构的时候也同样存在,比如我们在融资的时候面对投资机构的理性与感性判断。从“理性逻辑”上来说,投资机构的选择和判断应该是基于数字和现实的,应该是“理性”的,但是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投资公司都接受自己投资失败的可能性,以至于在坊间流传着“一年投资十个项目,有三个成了就赚钱了(有一说是投十中二)”的逻辑,这明显是一种带有浓郁感性色彩的“赌博”。如果投资机构自己都在算着自己“十中三”的账,那么项目企业期待投资机构是一个“理性单位”的想法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人总是感性的,所以我们在商业世界中需要“合同”、“规则”来帮助我们在感性之余维持住“理性”的状态,但是当你真的认为可以兼顾的时候,却会发现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比如我的一位处于管理层的朋友所遇到的状况——因为朋友介绍招收了一名女性员工,在面试过程中,应聘者说了在两年内不会要孩子,可以保证在两年之内全心全力地投入到公司的工作当中。但是在刚刚转正之后,这名员工却说自己怀孕了,而且因为孕期反应需要在家休息——该怎样判断这个事件中的“感性”与“理性”呢?我们姑且把转正时间当成一个巧合,不考虑这个前提。企业是没有权力要求员工不得怀孕的,而且对于孕期妇女受到的政策法规保护是很严格的,这一切似乎都是“理性”的事实,但是她之前所给出的“感性”承诺呢?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这个事件只是我的一个案例,但是我想当事者一定会处于一个莫名其妙的境地之中吧。
有朋友曾经建议我,在《风营销》之中最好“简单粗暴”地给出执行方法和结果,但是对于“感性”和“理性”的博弈,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一边。就像我曾经开玩笑地和朋友说过的那句悖论那样——“我主观地认为我很客观”——那么我的观点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呢?
前一篇:【观后感】《我的老婆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