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文化”,批判它还是适应它?

标签:
风营销市场营销快餐文化时代时尚 |
分类: 营销杂谈 |
如今渐渐成为主流的“快餐”文化还没有被那些顽固的“卫道士”所接受,这让整个社会处于一个文化差异,时代抗争的阶段,“快餐”一方面被市场上主力消费群体的年轻人所接受和喜爱,另一方面则被上一个、甚至是上几个年代的人抵制和抨击。
如果我们把每二十年定为一个消费年代差的话,那么可以把市场理解为二十五岁、四十五岁、六十五岁三个年龄阶段。因为没有足够量的统计数据,我没法从数字的角度去分析这三个年龄层级在消费上的分布,而且我也不想这么做,我只想谈谈逻辑——关于快餐文化的思考逻辑。
有个电影圈的前辈在一次聊天中提到:一部好的电影,从剧本完成到上映,七年不算多,最起码也要三年以上的时间,时间会证明现在的快餐电影都是文化垃圾。说实话,我非常理解他说这些话时的心态,至少他认为自己是客观公正的,认为自己没有偏见,但是,他的见解正应了《商君书》里的一句话:学者溺于所闻。
社会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也做不到,如果别人做到了,他们就会认为那是旁门左道,最奇怪的是:在这些人“年轻”的时候、在他们想要挑战他们当年的前辈的时候,他们却又认为自己的行为举止是人间正道!当一个人从无知到接触知识的时候,会觉得眼前一亮,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但是如果他们不继续学习的话,那么他们会陷落于自己最初所学的那点知识里,和“素餐”者没什么区别,哈哈!
面对这些不能与时俱进的人的时候,我总是很想问问他们:如果你来饭馆吃饭,等了三个小时都不见上菜,在质问你的时候餐馆不说自己做饭慢,而是说那些做饭快的都不懂得餐饮文化,真正的美食是要从一粒米,一棵菜细细琢磨起的,他生气不生气?他会不会觉得那些上菜快的餐馆才是应该活的更好的买卖生意。
或者,我也想过试着给他们讲一个笑话,但是在“包袱”之前,我准备做两个小时的古文铺垫,我真的很想知道他们有没有耐心听下去,会不会越快让人们发笑的笑话就越是好笑话呢?
批判并不会让人、让社会进步,即使看到了需要批判的现象,我们也要把更多的思考放在积极的一面。
快餐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流,真的有什么不对吗?当白话文取代古文额时候,是不是也有一些老冬烘们觉得文化沦丧呢?时代的进步不是靠定义来完成的,而是真的靠大众的意愿一点一点演变过来的,在这样的时代里,面对着这样的市场,我们所应该思考的不是批判不好的,而是怎样把好的东西做出来。
无论是什么年代、面对什么样的人,想要让一样产品被大家所喜欢,第一要做到的就是有趣,文化也是如此。我们假定出了一款新型号的手机,你是喜欢看厚厚的双语对照说明书,还是喜欢看不到三分钟的使用教学视频呢?如果这个视频的讲解还是某著名声优的配音呢?产品卖的好,一定要让大家知道这个产品好用,而大家知道产品好用,其实并不是想清楚你的十年研发有多辛苦,你的做工有多严谨,你只要用最简单最明白的方式告诉大家如何操作就可以了,好不好消费者自己会去评价。
我觉得“快餐文化时代”既然已经来了,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去抵制,而是如何在这样的时代气息中把我们的产品、企业、市场做好。在非绝对垄断的前提下,是需求决定市场,而不是理论决定需求。
当然,你可以继续不吃路边摊,继续认为满汉全席三天三夜才是正餐,但是,如果你想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或者直白地说,你想要在这个市场里继续赚钱的话,不要想着去和大众的意识流向唱反调了,顺势而为才是赚钱的硬道理。
“文以载道”是没错的,文化,就是要让大众明白正确的道理,然而我们总要让我们的“文化”先“活着”吧?
换一种思路来看,其实快餐文化只是表现形式的一种,就好像我们到底发送电子邮件还是用笔写一封信一样,手写的信可能显得更真挚、更有收藏价值,但是效率上毕竟确实低于电子邮件了。市场竞争的节奏越来越快,争夺已经到了时间层面,为什么我们不能学着“用主流消费群体喜欢的方式去引导消费”呢?
时代总是在变化,也许再过一个二十年,市场变成了“超快餐文化”处于领导地位,而四十年后,也许“正餐文化”有成为了主流。时代总是在变化,创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总不会有人认为旗袍的复兴是历史的倒退吧?
作为年长的、正在被主流文化所淘汰的人群,应该做的不是抨击、蔑视、抵制,而是学习和给自己、给别人多一点耐心!
后一篇:营销,真的没有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