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营销中的包装——你只需要让自己是自己就够了

标签:
市场营销风营销风斯若城市营销新营销 |
分类: 营销杂谈 |
最近在很多的场合里都聊到了关于“包装”的话题,我不知道圈内的人都是怎么理解包装这一个概念的,但是营销圈外的朋友却大多认为包装就是“忽悠”或“给忽悠凑材料”。面对这样的定论,我感觉任何解释的语言都会显得很苍白无力,即便像我这样的不承认“包装”就是“忽悠”、就是“骗”的人,在以前也一定策划或者参与执行过类似“忽悠”的营销包装。
不过,现在时代真的不一样了,在营销领域,执行端的技巧已经越来越透明化,可能每个营销人知道的营销方法老百姓都知道,靠“忽悠”是很难取得预期的营销效果的。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大家都在“过度包装”,只会把行业的大环境搞得越来越差,让每一家企业的生存越来越艰难。
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呢
营销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逆向思维”,比如最常见的广告词用法“我们的产品不是最便宜的,但我们的产品一定是质量最好的……”就是逆向思维的体现手法之一。那么面对着目前过度包装的整体市场环境,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说实话”——用不包装来包装自己呢?
城市营销的过去
自从有了城市营销的中文短语以来,城市营销已经经历了几个阶段,其中主要的代表阶段包括:名人包装阶段、名胜包装阶段、文化概念阶段……,其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争抢名人故里,破坏性建设景区以及强造文化概念的负面教材……。结合上面的话题,我们不妨从根源上思索一下,在现在,再城市营销的战略之中,城市应该如何包装自己呢?
城市的差异化
因为在政策、制度、管理方面有太多的细节需要探讨,本文限于篇幅先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
在我看来,城市营销的结果应当是增加人口,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人口数量的增加都会给城市带来足够的消费,在资源及科技已经完全透明化的今天,消费则是一个城市的绝对生命力的体现。
地处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增加城市人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向大众告知城市的差异化环境。有了差异化,才能够出现选择的机会,才能够让目标人群有来城市消费的理由。
回到本源的包装
说回包装的话题,我认为城市营销方面的包装并不需要太多的噱头,北京为什么是北京?上海为什么是上海?石家庄为什么是石家庄?广州为什么是广州……,所谓的包装,与其找一堆各种资料言辞来堆砌,不如就做最真实最简单的表述。
中国地大物博,对于每一个城市而言,不是居于这个城市的人往往并不了解这个城市有怎样的旅游资源与投资机会,而构成他们来这个城市的理由,一定是他们认为符合自身要求的环境与服务。
所以,在我看来,无论是怎样的一个城市,有着如何如何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承、有着多少的历史遗迹与名人故里……,说出来就好了。现代人注重的是自我与效率,我去一个城市旅游并不代表着我一定要了解整个城市的历史与人文,我的时间有限、财力有限,我只要知道我能在有限的时间去什么好玩儿的地方就足够了。
套用一句评书的用语:三皇五帝咱们在这里就不表了。这个“不表”并不是不讲述城市历史的意思,而是在包装的时候,向受众所讲述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有目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受众自然会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而城市营销的包装可是真的没有表要做成科普百科。
如果中国有个叫做甲乙丙城的地方,那么甲乙丙城为自己营销所做的包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告诉受众甲乙丙城是甲乙丙城,而不是什么其他的城市。
直观地认识一下
我想用一些虚拟的广告语来诠释一下我对城市包装本源的看法:
1、来罗马吧,因为这里是罗马
2、威尼斯,没有出租车的城市
3、里约里约,让我么相约奥运会
4、诺曼底,二战的转折点
5、雅典,苏格拉底的故乡
如果上面的五条广告语都是针对旅游营销而对城市进行的包装,到底哪种方式会更有吸引力呢?如果是我,我会觉得第一个和第二个更好一点,并且,虽然我非常喜欢苏格拉底的理念,但是去他的故乡旅游实在是无法成为我出行的理由。
新时代必须有新思维
不是说哪种营销方式绝对不好,而是时代、科技真的不同了。人们对于自己想要前往的目的地可以通过很多手段获得很多的资料,绝对地说,这些资料一定会比城市营销宣传的资料要多很多。所以,我坚定地认为,以城市为主体的包装,只要告诉受众自己是自己——剩下的一切,就让大众的好奇心去驱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