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机会

标签:
市场营销社会学机会原创全球化 |
分类: 营销杂谈 |
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在第一时间回答出《六经》中失传的那一“经”是什么?如果你看到这个问题,不妨也问问身边的朋友,由此,也可以知道为什么我要说我们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边缘地带了。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历经了风雨的验证。现在有很多自称专家学者的人在向大众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这本身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讲传统文化并不代表着要迷信传统文化,而是要通过学习、总结、思考,找到传统文化之中可以让我们借鉴于今天的东西。
《诗》《书》《礼》《易》《春秋》之中,《尚书》《礼记》是不被人们所熟悉的两部书经,《尚书》是古老的史书,这里就不赘述了,我想特别谈谈《礼记》给我的启发。《礼记》中的“礼”,我们可以把它狭义地理解成社会制度、日常礼仪,在原著中,讲的更多的是仪式,延伸到今天,我们也可以粗粗地把它理解成各种场合的礼仪、礼节以及道德准则。
我认为这些道德准则在这个大千世界之中是存在着因果关系的,比如一个人遵守交通规则,在过马路的时候就会减少被车辆撞到的机会;比如一个人不遵守公共道德,在楼道里堆放杂物,可能火灾的时候就会成为耽误他出逃的障碍,再比如一个人从不想着占小便宜,通常他也不容易上当受骗……,说报应恐怕有些迷信,但是种什么样的因,就结什么样的果是个必然的准则。
今天,我们考虑什么都要放到一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是,南美洲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引起北美洲的一场龙卷风;道琼斯指数的高低和巴黎街头美女裙子的长短扯上了关系;英格兰正在播放的一部电视剧中的角色牵动着千万中国人的心……,世界变了。
全球化是一个随着通讯、交通、语言等科学、学科方面发展的客观现象,同时,全球化也是众多企业、资本角力的战场——最近看了一本俄罗斯坐着写的书《全球化的边界》,里面有一个概念我很赞同——很多人只是在想如何去挣“全球化”的钱,而没有去想去承担“全球化”的责任。这责任,就是“礼”的一种。
我在深圳、北京亲身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如今也在关注着非洲埃博拉疫情的发展。交通的发达让我们可以在一天之内从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这使得航空、旅游等相关产业得道了发展,但是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声音在最初的时候就提出如何解决由交通高度发达而产生的疫情隐患呢?我们看到的是造飞机的人在数钱、卖机票的人在数钱,而当某种疫情爆发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绝对好的解决的办法,而只是下飞机后隔离。我并没有指责谁的想法,因为不好的状况是谁也不希望发生的,我想说的是机会,如果……,如果有人、有企业在交通发达起来的初期就想到一个足够全面的卫生安全解决方案,并把这一方案制定成标准的话,那么做这个项目的企业一定会有发财的机会。
我不是十分清楚,但是我相信如果有一家卫生制品公司向航空公司提出全面的卫生安全解决方案的话,这家公司一定会有足够的竞争优势和生存空间。同理,现今物流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如果有人想到的不仅仅是去挣物流的钱,而是在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多花些心思的话,成功的机会也一定大于别家。
随着通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想要做跨国生意的企业越来越多。如果只是作坊式的生产销售业就算了,我接触过一些有想法、有规模的企业,他们想要在境外建立起真正的品牌壁垒,而这,必须要让他们的产品和宣传融入到目标地区的文化之中。如果在这个时候,真的有哪家机构站出来,承担起向国内企业介绍境外文化、制度的责任,这家机构怎么可能找不到商机呢?当然,我指的是那种真的有责任心,真的在承担责任的机构了。
写到这里,觉得自己的这篇文字写的并不好,太想把一个很大的概念用很少的文字表现出来了。希望是抛砖引玉吧,能够触动大家的一些灵感。
八卦一点说,写这篇文字是因为昨天和回龙观某院长聊到了因果关系,又加上之前看到小马关于“垃圾人”的分享,我觉得做正确的事情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也许这个结果并不是发生在今天,但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
真的觉得这篇文字和营销无关,是关于哲学的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