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真正的口碑——不容忽视的粉丝营销与粉丝经济

标签:
体育足球粉丝经济营销原创 |
分类: 营销杂谈 |
许多产品、品牌都会找明星代言,希望这种明星效应能够为企业带来足够的信誉保证,并且如果能够这种代言行文能够影响到粉丝的消费行为就更好不过了。事实上,在这样一个主题下,有一个很大很大的粉丝群体被真正地忽略了。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当我们说起“世界杯”这三个字的时候,指的不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台球……,作为唯一可以媲美奥运会规模的大型活动,“世界杯”专指的就是足球。在全世界有着以十亿为单位的足球迷,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即使是在中国,即使是针对国内联赛,球迷的数量也是极为可观的。
拿2014年的中超联赛为例,冠军广州恒大队和亚军北京国安队主场的球迷数量都超过了3万/场,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这里,我们先不去统计那些在电视前边观看比赛的球迷,因为电视前的球迷无法被计算为“直接消费者”。从大概路事件方面去看,去现场观看比赛的球迷都是足球运动的直接消费者,这样一个群体的粉丝经济或者粉丝营销的价值就是很可观的了。
球衣销售以及围巾、纪念品这些足球俱乐部的常见周边产品就不用细说了,针对球迷,特别是某一足球俱乐部的球迷的营销还有其他很多的商业模型。
在前一段时间,北京国安推出了“自己的手机”,这个模型其实还不算完整,实际上是北京国安俱乐部和一些成熟的手机品牌合作、再加入一些App的结合,只是这样的话,我相信球迷的归属感不会很强。在几乎一起产品已经产业化、流水线作业的今天,事实上一款手机能够卖到1000部到1500部已经足以支撑产品的成本了,这个数字只是北京国安主场球迷到场数的1/20弱,相信如果有一款从头到尾都像是北京国安自己出品的手机的话,哪怕这种出品只是OEM贴牌,一样可以养活一条产品线,扩大一点说,如果有一家企业与北京国安俱乐部合作、和广州恒大俱乐部合作、和山东鲁能合作、和哈尔滨毅腾合作……,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销售市场呢?
客观地来看,如果不是足球俱乐部自己推出这种手机产品的话,其他的商家总是存在着与俱乐部分成的概念,这可能会降低利润,但是在这个整合资源的世界中,只要分配的是利润,那么只是数字多少的问题,赚钱这个大前提已经获得了保证。
手机的案例放开不谈,可以再来看看教练员、球员的自传、最近一段时间,前曼联队长罗伊·基恩的自传在英超球迷之中被炒作的沸沸扬扬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来看,一本图书能够销售到5000册,就是可以考虑商业出版的了,那么我们为什么没看到广州恒大的卸任主帅里皮出版一本《从尤文图斯到广州恒大》、为什么没有看到阿根廷球员孔卡出版一本《我为什么来到,又为什么离开》、又或者我们为什么没有看到马季奇出版一本《请叫我马5》……,从最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看,我觉得这些图书的销售量也不会低于万册吧,俱乐部或许没这个想法,但是那些正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出版社怎么也没有想到呢?
如果说图书出版依旧有一定的“门槛”的话,我们再来看一个更简单的模型:结合移动互联网与移动营销的热点效应,如果像北京国安、广州恒大这种球迷数量庞大、稳定的俱乐部推出一个订阅版的电子杂志,每周一块钱订阅费,而且我们只是以那些到场看球的球迷数量当做铁杆粉丝来计算的话,3万的订阅量是有可能的,而作为模板化的手机杂志,每周3万块的收入应该是可以考虑有赢利产生了(当然这需要俱乐部的各种版权支持),这样一款绝对有价值,绝对有利于俱乐部、球迷的产品为什么也没有在全国范围出现呢?更何况足球之外还有篮球,全国顶级的足篮球俱乐部有五十个以上,这已经可以成为一个企业存活的充分必要条件了,很奇怪,这样的产品没有出现。
刚才提到了,也许每一家足球俱乐部并没有足够的人力和创造力去制造这种多赢的产品,但是难道这种商机就这么被忽略吗?还是因为我不是足球圈、体育圈里的人,不知道其中的门道有多深,但是卖手机、出书、出电子杂志好像和体育也没有捆绑在一起吧?
回到中国体育迷的概念上,支持北京足球、支持广州足球的球迷可是早就超过了二十年的“球龄”了,有的甚至已经发展成了家族的传承,这难道能够被轻易忽视吗?
或许这样的“明星效应”,这样的“粉丝群体”还有很多存在于现实之中,或许我不应该在去探讨什么理论模型,而是应该去操作一个具体的案例——赚大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