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我们掌握了校园渠道

标签:
营销悖论营销市场校园渠道校园市场 |
分类: 营销杂谈 |
写这个选题,是因为在最近的一次业务会议上,合伙人小马与小何聊到了这个话题,因为小何要和一个客户谈关于我们队校园渠道掌握的话题,而小马在解释的时候说:“对于校园渠道,说掌握,其实应该是指掌握了在短时间建立校园渠道的方法。”
我觉得小马的“方法”二字用的甚妙。
之前,因为一些稀奇古怪的原因,我也算是做过一阵儿“校园渠道”吧,爱谛学园也算是在校园渠道领域有过一些名气,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觉得自己有资格说一说校园市场、谈一谈校园渠道。
说“校园市场”存在,这个我是认同的,关于“校园市场”营销的话题,实际上就是关于“年轻人聚集的社区”营销的话题,这个市场有着很多的独有的属性,无论是了解还是开发这个市场领域,因为市场受众(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思考方式……,都会遇到很多有趣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但如果说到“掌握校园渠道”,我就认为这是一个悖论了。
首先,除了区域内所有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谁也不能说对这些学校有所“掌握”吧?即使是这些上级主管部门,也无法把这些学校当做“渠道”来运用,特别是对于大学而言,相同专业所处不同学校,用的课本都是不一样的,其他渠道还能有什么呢?饮料,快消品……?这些进入的是学校的小卖部,和随便的街边小店没有什么区别,也不能算是一个独特的渠道吧?无法统一集合中的各个个体单位(学校)的话,也就可以认为学校都是独立的,何来渠道之说呢?
其次,所谓渠道,应该是有着一定稳定性的实体,校园中的学生是流动的,大学四年,研究生两年,上下浮动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即使真的有人建立起了一个所谓的“渠道”,也会由于学生的流动而发生变化。即便不考虑学生毕业升学的问题,也要考虑到学生(或其他校内工作人员)毕竟是兼职,他们的顾忌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学业、游戏、恋爱……的时间都是难以控制的。
再次,即使是那些放弃了很多东西,就为了做兼职赚钱的学生,依靠他们所建立起来的“校园渠道”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在乎的是“赚钱”,这一点也和“兼职”有关系,对于任何单一的企业而言,是难以保证兼职工作人员的“忠诚”的。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天天在校园里做活动,天天有市场费用砸在校园,今天可能50所以上的校园里的学生都在为苹果的促销路演而忙碌,明天苹果没有活动了,我们会看到这些学生又成为了可口可乐公司开拓校园市场的积极分子。甚至是在六、七年前,就有在校生对我说:“想让我们工作,是谁也许不是那么重要,给钱最重要……”,这也许不能代表所有学生的想法,但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呐!
最后,说“掌握校园渠道”是一个悖论,是因为这个渠道是虚的。客户能看到的,只不过是一长串的校园列表和校园联络人列表,这个渠道的实际表现形式和工作人员,严格地讲,其实并不存在。
综上所言,“校园渠道”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渠道”,说“掌握了校园渠道”的个人机构,或许初衷并不是欺骗客户,但是在这样的“话术”之中,毕竟还是有夸大的成分。针对某一个个案,这种夸大也许并没有什么,但是对于整个“开拓校园市场”的概念来说,这种夸大其实起到的是破坏的作用——在客户中造成的是负面的口碑。
其实和做很多事情一样,掌握渠道也就意味着投入,意味着成本。所以,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掌握渠道不如掌握迅速“利用”这种渠道的方法。
学校里的学生是一直存在的,这和毕业升学无关。如果我们想要进入这个市场,用上这个“渠道”的话,那么其实要真正掌握的是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在什么时候进入校园市场都可以利用这个渠道,也就是是学生。
对于局内人,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但是对于局外人来说,进入校园市场还是有一点点门槛的,在这里,我不能拆一些曾经同行的台,所以关于进入校园市场的方法的具体内容,我不会多说,这里只谈宏观。
通常来说,进入乃至最后占领某个渠道市场都是一场很大的消耗战,耗得起的才会赢在最后。校园市场基本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受众不同,所以在校园市场内的消耗,绝不仅限于财务面的,更大的或许是属于精力上的消耗。而且由于学生的心思是比较活的,安定下来不容易,所以在维系这个渠道方面更是让人头疼。
再回到市场营销层面来看,我真的觉得自称“我们掌握了校园渠道”不如坦白诚实地向客户说:“我们了解进入校园市场的方法,而且可以执行到位”。
对于营销最基本的概念而言,并不是要告诉客户你拥有了什么,而是要告诉客户你能帮他做到什么。
具体地看,不同类型的产品进入校园市场的模式也是不同的,有的可能适合路演,有的或许应该建立校园代理体系,有的可以赞助校园活动甚至是校园组织,有的可以做校方公关……,很多模式都是可以考虑,都是有可能获得成功的。
“我们掌握了校园渠道”,这个悖论从另一个方面看出了现在营销人在营销过程中,依旧有“过度包装”的嫌疑,直白地说就是不够诚实,就是在骗。这种过度包装如果在一个没有竞争的市场中还好,如果有几家所谓的校园活动机构同时出现在甲方的面前,如果我是其中之一的话,那么我只靠戳穿大家的“骗”就可能获得了竞争的优势了。
校园市场开拓只是极小范围的一个个案,事实上在营销领域中有很多这种包装、标榜自己的行为。很多很多在圈里的营销人自己都弄不懂真正的营销包含哪些,要做什么,又怎么能够为甲方带来实际的效果呢?
我觉得小马的“方法”二字用的甚妙。
之前,因为一些稀奇古怪的原因,我也算是做过一阵儿“校园渠道”吧,爱谛学园也算是在校园渠道领域有过一些名气,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觉得自己有资格说一说校园市场、谈一谈校园渠道。
说“校园市场”存在,这个我是认同的,关于“校园市场”营销的话题,实际上就是关于“年轻人聚集的社区”营销的话题,这个市场有着很多的独有的属性,无论是了解还是开发这个市场领域,因为市场受众(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思考方式……,都会遇到很多有趣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但如果说到“掌握校园渠道”,我就认为这是一个悖论了。
首先,除了区域内所有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谁也不能说对这些学校有所“掌握”吧?即使是这些上级主管部门,也无法把这些学校当做“渠道”来运用,特别是对于大学而言,相同专业所处不同学校,用的课本都是不一样的,其他渠道还能有什么呢?饮料,快消品……?这些进入的是学校的小卖部,和随便的街边小店没有什么区别,也不能算是一个独特的渠道吧?无法统一集合中的各个个体单位(学校)的话,也就可以认为学校都是独立的,何来渠道之说呢?
其次,所谓渠道,应该是有着一定稳定性的实体,校园中的学生是流动的,大学四年,研究生两年,上下浮动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即使真的有人建立起了一个所谓的“渠道”,也会由于学生的流动而发生变化。即便不考虑学生毕业升学的问题,也要考虑到学生(或其他校内工作人员)毕竟是兼职,他们的顾忌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学业、游戏、恋爱……的时间都是难以控制的。
再次,即使是那些放弃了很多东西,就为了做兼职赚钱的学生,依靠他们所建立起来的“校园渠道”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在乎的是“赚钱”,这一点也和“兼职”有关系,对于任何单一的企业而言,是难以保证兼职工作人员的“忠诚”的。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天天在校园里做活动,天天有市场费用砸在校园,今天可能50所以上的校园里的学生都在为苹果的促销路演而忙碌,明天苹果没有活动了,我们会看到这些学生又成为了可口可乐公司开拓校园市场的积极分子。甚至是在六、七年前,就有在校生对我说:“想让我们工作,是谁也许不是那么重要,给钱最重要……”,这也许不能代表所有学生的想法,但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呐!
最后,说“掌握校园渠道”是一个悖论,是因为这个渠道是虚的。客户能看到的,只不过是一长串的校园列表和校园联络人列表,这个渠道的实际表现形式和工作人员,严格地讲,其实并不存在。
综上所言,“校园渠道”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渠道”,说“掌握了校园渠道”的个人机构,或许初衷并不是欺骗客户,但是在这样的“话术”之中,毕竟还是有夸大的成分。针对某一个个案,这种夸大也许并没有什么,但是对于整个“开拓校园市场”的概念来说,这种夸大其实起到的是破坏的作用——在客户中造成的是负面的口碑。
其实和做很多事情一样,掌握渠道也就意味着投入,意味着成本。所以,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掌握渠道不如掌握迅速“利用”这种渠道的方法。
学校里的学生是一直存在的,这和毕业升学无关。如果我们想要进入这个市场,用上这个“渠道”的话,那么其实要真正掌握的是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在什么时候进入校园市场都可以利用这个渠道,也就是是学生。
对于局内人,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但是对于局外人来说,进入校园市场还是有一点点门槛的,在这里,我不能拆一些曾经同行的台,所以关于进入校园市场的方法的具体内容,我不会多说,这里只谈宏观。
通常来说,进入乃至最后占领某个渠道市场都是一场很大的消耗战,耗得起的才会赢在最后。校园市场基本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受众不同,所以在校园市场内的消耗,绝不仅限于财务面的,更大的或许是属于精力上的消耗。而且由于学生的心思是比较活的,安定下来不容易,所以在维系这个渠道方面更是让人头疼。
再回到市场营销层面来看,我真的觉得自称“我们掌握了校园渠道”不如坦白诚实地向客户说:“我们了解进入校园市场的方法,而且可以执行到位”。
对于营销最基本的概念而言,并不是要告诉客户你拥有了什么,而是要告诉客户你能帮他做到什么。
具体地看,不同类型的产品进入校园市场的模式也是不同的,有的可能适合路演,有的或许应该建立校园代理体系,有的可以赞助校园活动甚至是校园组织,有的可以做校方公关……,很多模式都是可以考虑,都是有可能获得成功的。
“我们掌握了校园渠道”,这个悖论从另一个方面看出了现在营销人在营销过程中,依旧有“过度包装”的嫌疑,直白地说就是不够诚实,就是在骗。这种过度包装如果在一个没有竞争的市场中还好,如果有几家所谓的校园活动机构同时出现在甲方的面前,如果我是其中之一的话,那么我只靠戳穿大家的“骗”就可能获得了竞争的优势了。
校园市场开拓只是极小范围的一个个案,事实上在营销领域中有很多这种包装、标榜自己的行为。很多很多在圈里的营销人自己都弄不懂真正的营销包含哪些,要做什么,又怎么能够为甲方带来实际的效果呢?
前一篇:打破市场规律?开什么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