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Ann上海
Ann上海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109
  • 关注人气: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难以言说的张爱玲

(2020-09-13 09:56:07)
标签:

读书笔记

健康

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

幸福

杂谈

分类: 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

读书笔记:难以言说的张爱玲

读书笔记:难以言说的张爱玲

读书笔记:难以言说的张爱玲

      可能是快到她的忌日(9月8日),同时又是其百年诞辰(1920),接连看到好几篇名人写她,如阿城,如林青霞。当然还有许多,就不一一枚举了。

很巧的是在时间上正好与我的生活方式阅读主题相邻,彼时正好看完《张爱玲:最是清醒落寞人》等关于她的多部传记,如上题图。

我之阅读重点当然其晚年的独特生活方式,主要是在她赴美之后晚期。这是因为其之前在上海的日子太过有名,就如她自己所说“成名要早”。这不是我关心的重点,现时段里,我更关注的是远离喧嚣热闹后的日常与平静。这也是这段时间阅读的一个重点,比如后面还想提到的马原之与西双版纳。
只是其在美国的生活,特别是在丈夫去世后的生活,不知是否世人妄猜妄写,总令我感到很无语,似乎与前半辈子里的透彻有太大变化。35岁前虽然风光,但也人情冷暖是很通明入木的,但仍然对于生活是有追求和标准的。可52岁后的避世与隐居,却有太大的不同。
但从范例研究的角度,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从这些传记对于其最后日子描述的大同小异来看,大约都是出于同一个口径。后来发现应该是其与夏志清的书信集,今年趁百年热点,夏又专门出了书,并进行了大力包装与推介。看介绍,张写的多,夏回得少。夏到底对张的支持与帮助多大,只有当事人知道了。但这样的一个信件往复的比例,我是有点悲凉的。
同一个来源的信息,导致都重点归源于张自己的孤僻,当然评价不一。赞的如阿城,疑的如林青霞(上升到心理有疫)。
读书笔记:难以言说的张爱玲

但我从张在两段婚姻中的表现看到,她其实是很重情的,对胡兰成,对赖雅,她都是竭尽全力地付出了。或许她只是如好友邝文美所说,害羞及不善或害怕与人交往而已。
虽然在丈夫去世后这段时期里的张爱玲太异于常人,但她仍然是坚持着写作的。依这些文本的描述,我很难还原她是如何写作的,没有参考书,没有桌椅,没有行李。频繁地搬家,搬家就扔东西,随身就一小包,文稿怎么保存?文思如何连续?由此我是真得很佩服她的。

所以,即便看了许多相关文字,她对于我还是一个谜。
我不知道她是如何捱过生活中的苦与痛。也不知道她最后是怎么还能把自己处理得那么干净宁静。
她自己没说,外人也看不到。

这样的生活方式或许张也不喜,但也表明人世间事走到这一步,她也还是要活下去,这样活着的日常也因此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张在52岁选择隐居生活后,直到75岁时遗体一周后被人发现,这中间她还完成了多部作品。因此她还是在认真地活着的,并非苟延残喘地无所事事地kill time。
说或许她也不喜,是因为她35岁赴美后,也有恋爱与婚姻,也有入世的各种运作。这表明她也是努力地如常人一般地生活,追求平常人的幸福日常。她也有着平常人的喜好。
转折点并不是丈夫赖雅去世时的47岁,张于36岁进与其结婚,10来年的婚姻里虽然也是困难重重(主要是疫病),但感情还是不错的。这期间,张还是很努力地在文学事业上追求着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从而使其晚年生活的经济条件有了保障,远好过刚到美国的时候,只能住文学营或者政府廉价公寓。
转折点在52岁,之前她还有着社会职务,在各种中心任职。这时是什么原因导致她的彻底避世,所有文本都没有明说,更没有分析。
虽然我们不能得知,但还是有理由推断,这是有原因的。

正是基于此,张的后半生就有了难以言说的悲哀。
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虽然是她的选择,但这个选择或许并非其所喜,而是无奈。
但张也是勇敢的,即便如此,在20多年的隐居中,她还是继续写作并有成果出版;她更是能在最后的时刻把自己安排得干净体面,见下面摘自《张爱玲:最是清醒落寞人》: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的邻居发现已经好几天没见到这位清瘦的东方老太太的身影了,当他们报警打开张爱玲的房门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凄美所震撼:一位身着红色旗袍的清瘦的老太太,端然躺在行军床的蓝灰色毯子上,旁边是一张书桌,桌上是一叠铺开的稿纸,和一只未来得及合上的笔。
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又命运多舛的传奇女子,就这样悄然逝去了。那天恰好是中国农历的中秋节,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一天——这个一生与月亮共进退的女人!她的逝去,有最美的月光送行。
张爱玲逝世前早已整理好了各种稿件和书信,整齐地装进手提包,放在桌上,并留下了简短的遗嘱:一、所有私人物品留给宋淇夫妇处置;二、不举行丧礼,立刻将遗体火化,不要让人看见,将骨灰撒到空旷处。她要像一株自生自灭的野花那样,恣意开后,悄然萎去,不给世人一点叹息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