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新游园春梦(苏州2):大运河苏州段攻略

标签:
地理游记读书历史杂谈 |
分类: 运河城市纪行 |
一、根据《走近大运河(江苏篇)》,苏州运河的历史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时间点:
1、公元前11世纪周太王的长子泰伯组织人力,在苏州这片水网地带开挖了一条河道.将许多天然河道和湖泊连通、取直、加宽、挖深,这就是今天的泰伯渎,也就成了最早的江南运河。这是江南运河最早开挖的一段河道。
2、越灭吴后,在苏州东南面开凿了“通江陵道”,也就是现在苏州至吴淞汀运河的前身。春申君黄歇也大造陵道,对苏锡运道加以整治改造,始形成了江南运河苏州至无锡的河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把发展江南水运网放在重要位置上.分段凿通了江南运河。初步形成了江南水运网。汉武帝时.为了解决福建、浙江贡赋物资的运输.继秦皇后.从苏州以南沿太湖东缘的沼泽地带开挖了长达百余里的运河、基本接通了苏嘉之间地带.与秦时开挖的杭嘉运河相衔接,沟通了浙闽与苏州、镇江,然后出江北上的水道。至此,历春秋、秦及西汉三个时期的分段开挖,加以利用天然河道,苏州地区的运河水道网已初具轮廓。
3、自隋代以后.历代封建统治政权都非常重视对江南运河的修治。隋炀帝不但对河道拓宽、浚深、取直,而且将北京至杭州南北全线的河道贯通.形成了长约1700多公里的南北水上交通大动脉。所以隋炀帝在江南运河这段的工程并不太大,如上,江南运河在汉武时已具轮廓,他做的是拓宽、浚深、取直,贯通。当然也很伟大。
4、唐代,苏州地区在开辟运河水源及水道通航上,做了许多工作。中唐以后,“五里、七里开一纵浦,七里、十里开一横塘”,奠定了苏州太湖地区塘浦纵横、良畴棋布的水系网络格局。苏州还充分利用大运河的水资源,引大运河之水将苏州城环绕一圈.形成全长15公里的环城河。这样苏州环城河也就成为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并与城内河道相通.极大地方便了苏州的水上交通。因为护城河成为运河一部分,所以也是运河围绕着绕苏州城,这是苏州运河的一大特色。所以苏州的八门也是运河景点,上篇博文中提到的阊门与相门也是。
二、上书认为大运河在苏州境内可分为三段。其实这三段就是,两头加中间。两头即出与入,即分别与无锡及嘉兴的交界;中间则环城的护城河。所以游览就是看这三处。
二是苏州城区市河段,自城西铁铃关至城东南宝带桥北堍、长约14公里。这段运河由于解放后苏州市区的发展变化,已经多次改道。1955年以前,经枫桥铁铃关后,折东循上塘河流入阊门与环城河会合,再经胥门、盘门、南门出觅渡桥至宝带桥。1958年后.为改善大运河航道安全,实施了对大运河上彩云桥、枫桥处的急转弯航道改善工程,大运河过枫桥、铁铃关后直线南下至横塘,再循胥江过泰让桥进入环城河。1985年,市河段运河在过横塘镇市河后.直接折向东.经新郭镇北侧、五龙桥南侧入澹台湖至宝带桥北堍与苏嘉运河段连接。——这一带的观赏重点就应该是市区护城河与水陆城门。
三是苏嘉运河段,自宝带桥经王江泾入浙江嘉兴境内。1980年后.大运河在吴江平望镇取道澜溪塘.于油车墩进入浙江乌镇市河,向南直趋杭州。——这一段主要就是游览平望镇了。或者可以与嘉兴秀洲的王江泾镇合并观赏。从资讯上看,这2个镇的共建也是很紧密的。
细看下面的地图,从嘉兴经苏州到无锡这一段也并非很明显的南北方向,而是表现为绕太湖的方向的:

三、苏州段运河遗产:苏州的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平江河、护城河5条运河故道以及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含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含全晋会馆)、盘门、宝带桥、古纤道7个相关点段被纳入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共12个遗产点,由这12个点段构成"一带一环"为特征的遗产地图,清晰地勾勒了一座完整的苏州古城,这在众多运河城市中是仅见的。
所以上述景点至少一半是看过的,只是当时不知道看门道。
四、重要景点,但有些不存,所以不必专门,如果顺便可看。
1、浒墅关镇。浒墅关镇始建于秦朝,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浒墅关过去横跨多座大运河古桥,与现在江南小镇的弯弯石拱桥比起来,根本是两码事。处在运河之上的桥,高耸、宽阔,气势非凡。当年,浒墅关的古坊巷弄,都以穿梭镇区中央的江南大运河为中心轴,东西走向,河西上塘二巷八弄,河东下塘一巷八弄。解放后,运河经历了1969年和1992年两次拓宽,浒墅关及河上古桥未得以保留,如此的话,也没多少可看。
2、横塘驿亭。苏州的古代驿站始建于宋代,明代移于盘门外,清代重修。横塘驿亭是我国现存的一点五个古驿站建筑之一,另半个是浙江嘉兴的西水驿,亭中的碑记是古董,而亭则是1999年建造,故只能算半个。横塘驿站位于胥江和大运河交界处,是苏州通往石湖、太湖等地的水路要隘。原是一座水陆驿站,为古代传递官府文书以及往来官吏中途歇宿之所。现仅存一亭,为清代建筑,其它馆、楼、庑、台已不复见。——如此也没啥可看的,应该比高邮的差许多了。
3、彩云桥横跨胥江,面迎运河。原本东西跨越运河,始建无考,1928年重建。因大运河拓宽,1992年迁建此桥于胥江上,与驿亭遥相呼应。
4、五龙桥有几个苏州的唯一。是苏州城南面唯一的太湖之水进入口,是苏州城唯一的五个桥洞石拱桥,是苏州城唯一的东南屏障。
5、崧泽道院又名高垫庙,始建于明朝;道院四周有河湖环绕,林木茂密, 隔绝开来如同一座小岛。虽处闹市,却能取静,俨然一方净土。
6、吴江古纤道始筑于唐元和五年(810),旧称"九里石塘",原运河古纤道从苏州一直可连接到浙江,但如今江南运河的纤道仅存吴江这一段了。江南水乡平野阔,河道两旁常常有一些供拉纤人走的路,叫"纤道"。如今,大运河江南段400公里长的河道两侧,保存下来的古纤道只剩吴江的一段。这条3米多宽、既是纤道又是驿道的元朝遗存,与运河构成水陆并用的交通要道。
7、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23年(1595年),四周小河环绕,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居高临下俯瞰运河,形势险要。1860年至1863年太平军驻守浒墅关期间,将文昌阁作为扼守运河的营垒和屯储粮草的所在,曾在阁四周构筑一道高3米余,厚约1米的砖墙。
五、重要的古镇,这是旅游的重点,特别是一出一入的2个古镇。同里去过,可以不再去。
1、同里。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自宋代建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有数百处,"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其实从上述地图看,同里离运河还有点距离的。2008年曾去过,但没看出这个门道。
2、平望镇。这是与嘉兴交界处。平望没去过,景点似乎还比较多。
平望镇发源于5000年前的龙南原始村落,明朝洪武元年(1368)正式建镇。平望,因运河而生,也因运河而兴,是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段的一个重要节点。近年来,平望以吴江运河文化旅游景区、长漾里、大龙荡、运浦湾为核心,串联爱慕生态工厂、玫瑰园等旅游示范点,活化成一幅烟火气十足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目前全镇仍完好保有10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文物古迹。
(1)平望历史文化街区,古香古韵的气息。古朴的安德桥,展现了“登楼试长望,望极与天平”的雄姿;秀丽的莺脰湖,相传为春秋时范蠡所游五湖之一,留下“湖水波平,一片空明莺脰碧”的美景;古刹小九华寺,是近代名僧太虚法师出家之地,佛光虹影、暮鼓晨钟,千百年来“香市”流传;粉墙黛瓦司前街,古朴民居贴水逶迤,运河古镇的市井雅趣风韵犹存……
(2)小九华寺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616年),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莺脰湖畔,四周环水,只有一座伟岸挺拔的安德桥相连。过去在小九华寺对面还有一座美丽的暮虹桥做伴。红墙碧波、晨鼓暮钟、橹声梵音不绝于耳,不失为一块佛教宝地。小九华寺面对莺湖,莺湖是杭嘉一带的名湖,它与嘉兴南湖、杭州西湖齐名。曾引来不少文人雅士吟诗作画,如白居易、李白、杨万里、陆龟蒙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小红吹箫工唱歌",就是在这一带留下的名句。《水浒传》、《醒世恒言》等名著都有此湖的记述。
(3)安德桥亦名平望桥,西通荻塘,东连古运河。桥下水道为莺脰湖的泄水主道,因此水势很是湍急。桥初建于唐朝大历年间(766~779年),南宋淳熙年间、明成化年间、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数度重建,现存之桥为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当时的水利工程总局重建。
(1)望亭运河公园。近20万平方的望亭运河公园暨历史文化街区全面落成开放,公园集合运河、驿站、御亭、沈宅等望亭历史地理元素,设立农业体验区、休闲生活区、工业体验区、改造艺术区、休闲滨水区5个功能区,串联起苏州2500年历史文脉。
(2)望亭堰。望亭堰又名洪水闸(谐音洪山闸),实际为石塘坝,始建于隋大业十年(604)。望亭堰地处古郡界,为太湖、鹤溪(古运河)、蠡河(今望虞河)之汇合处,堰筑于乌角溪(即沙墩港泄水入运河的古鹤溪之旁)。《吴郡志》云:"设堰者,恐暴雨流入于域也。"
(3)望亭驿。望亭驿原名御亭驿,地处古鹤溪之旁的古驿道上,于运河西岸南面。驿站历经战火焚毁,几次迁移,唐在通波桥(通吴桥)南望亭界,后南迁响水桥,明初迁到问渡桥北100米处,响水桥南堍,驿站作马仓房,房后土地为放牧的马场,地至马场浜,共有供养土地500亩,养马71匹。1913年裁撤,共历时1315年。
(4)吴驿道。驿道经望亭通吴桥沿大运河西岸经响水桥、仕莫泾桥、双白桥、游龙木桥、北青石桥、南青石桥、花泾桥、善庵桥、陈帝桥、金鸡讯桥经浒墅关至苏州。明清时期,大运河西岸离河10~30米处建有宽5米以上的石子路,专供马跑,当时群众称为"兵路",至民国全毁。另外,如遇水位涨高,驿道无法通行,则至浒关走阳山东边吴故陆道人苏州,路途有40多里。
(5)月城城门。月城又名越城,原是越干王城,在明朝中期防倭寇而重筑月城,利用原干王城的部分,开河筑城约2平方公里,并设置东、南、北三门。南门即响水桥前吊桥,跨月城河有木桥。清雍正时大运河修拓而撤,建一品桥,又名响水桥。北门跨月城河与蠡河合流处,称为北栅口,晋代始建。清雍正时运河直航后改称为卡子关口,故在运河西岸有关桥。东门跨古月城河,雍正期间拓宽运河,改道直航,把原月城一分为二,即成上塘月城、下塘月城,筑了三个坝,变成鱼池、菱塘,即现在热水河,东门废。
(6)杨柳墩。杨柳墩地处大运河望虞河交汇口,面朝太湖,原有30000平方米,地势险要,四面河围,历为军事要地,明将常遇春在此与罗木争夺半月之久。太平军筑炮坛防守,以镇太湖。杨柳墩出土文物以明清时期为主,也有几何印纹硬陶等。1992年,望虞河闸工程占用了杨柳墩大部分,其余在河中。
(7)鸬鹚墩。鸬鹚墩,一名蚁墩,地处一品桥南,古运河西岸,方圆近万平方米,四面水围,墩约2亩,高4米,误传谐音称"三国鲁肃墩"。出土文物为汉代陶罐,及宋古墓。该墩处于古长洲苑内,又在古鹤溪旁,故疑为长洲苑游猎的一块组成部分,是鸬鹚捕鱼养殖的地方。
六、苏州市区主要沿护城河及城门,这个可以有。目前已看过了2个城门,可以沿河步道走上一圈,应该不是太长路程,只要道路是通的。或者乘船也可以,申遗成功后各运河城市大都有开拓这样的项目。
苏州是一座运河城市。苏州运河的悠久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伍子胥所筑阖闾大城即今日苏州古城。伍子胥筑城讲究天人合一,根据水乡泽国的地理特征,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城外挖掘一道宽阔的护城河,围绕着长方形的城墙,四周设立八对水陆并列的城门。而护城河即是最早的一段运河,八座水城门便是运河上的特殊建筑,距今已有2500多年。
在伍子胥所筑的水陆城门中,阊门特别著名,巍峨雄伟,居八门之首。阊门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大运河入城要道,北通吴中第一名胜虎丘。要去感受作为运河水工建筑的苏州阊门的独特性。
得益于交通便利,尤其是水运环境得天独厚,阊门成为苏州连接外界的交通要津,也是苏州的商业门户。外地人和本地人在苏州做生意,都喜欢把地点选在阊门。因此,苏州阊门一带经济繁荣,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阊门也因此成为苏州繁华的象征,生意兴隆的代名词。
攻略总结:2点一环,即平望镇与望亭镇,护城河及水陆城门。
附:纪录片第4集苏州的简记:80公里。从盘门入城。苏州重修运河景区,在枫桥一带。未去。七里山塘沟通运河与苏州。绕城一周,也是护城河。5条运河故道。此集去了浒墅关与同里,没去平望与望亭,想必因为二者位于市郊的二市交界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