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3),中国大运河的遗产区、遗产要素类型与运河各分段的遗产特征
标签:
地理历史运河攻略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中国大运河地理位置图,图1
不需要太多的文字渲染,也不需要太多的情感抒发,只要客观事实即好。尤其是书中的图表,非常凝练。所以相对于许多情感丰沛的宏篇巨著,更喜欢这样理性客观的问答形式。
根据介绍,作者姜师立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期间的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牵头城市扬州市申遗办副主任,申遗成功后又任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亲历了大运河申遗的过程,组织或参与了大运河申遗的宣传动员、遗产价值研究、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遗产保护工程方案制订和实施等申遗的关键工作。
所以他是掌握许多资料的,这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也是可以信服此书的理由。
本书第1章《第1章中国大运河概念及发展阶段》大约是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了,即梳理与概括。
比如题图(中国大运河地理位置图,图1),就非常全面完整又凝练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大运河,即它是三条运河的总称,隋唐大运河;元明清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以及它们之间的地理位置图。
上面的图2和图3为世界运河博览会永久会址,位于扬州京杭之心。应该是扬州在成立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时作为牵头城市所建。此处还有很多相关建筑,写扬州篇时再介绍吧。扬州运河段是看运河景点最多的地级市,足迹除了市区,还到了邵伯与高邮,有得一记。
根据上面的说明,显然计划中的《运河城市纪行》相当不当,因为我本意只是京杭大运河的18个城市(受纪录片影响,默认了18个城市)。显然如果要名符其实,则应涵盖三条运河,城市数量也应相应增加到35个城市,工作量接近翻倍。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一是浙东运河的宁波与绍兴都是打过卡的,只是没去访过运河。同样,隋唐大运河的郑州、洛阳、开封、焦作这些河南省的地级市也是印过足印的。
在写已完成的几篇运河城市纪行时,最大的困难是无法理清运河走向。这是因为运河连接了众多水系,而不仅仅是五大水系(从南到北,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根据本书,历史上的习惯提法是中国大运河由十段河道组成。各段河道分段凿成,时有兴废。依据历史时期大运河的分段和命名习惯,大运河总体上分为:通济渠段、卫河(永济渠)段、淮扬运河段、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段、通惠河段、北运河段、南运河段、会通河段、中河段。
正如自己非常强烈的感受,中国大运河实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时空体系,以上10个河段始建于不同年代、处于不同地区、各自相对独立发展演变的,大多历经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其构成、主要特点在不同历史阶段存在较大的差异,河道有改变,名称也有改变。
比如,南运河与卫河是在东汉末年曹操所开白沟、平虏渠和利漕渠等区间运河基础上形成的,约始建于3世纪初;淮扬运河的前身是公元前5世纪开凿的邗沟(扬州到淮安);江南运河于公元前3世纪已经出现雏形(苏南与浙北);浙东运河的兴建始于春秋越国的山阴水道,约建成于公元前5世纪;通济渠部分河段可上溯至战国时期魏国的鸿沟水系,约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
7世纪初,隋代中央政府在以上多条区域运河的基础上,通过统一的规划、施工,新修了部分河道,将之前已有的多个地方性内陆水运体系连通起来,完成了中国大运河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大沟通。
通惠河与会通河则是元代初期(13世纪)第二次南北大沟通时开凿建设的运河河段,北运河为相对稍早的金代开凿的运河河段,中河是清代为了进一步畅通漕运而开凿的河段。这些河段都是中国大运河第二次大沟通过程中重要的通航河段。
隋唐大运河的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均是在原有自然水道和运道基础上疏通联系、提升航道等级的,与其说它是运河开凿工程,不如说是航道整治工程。元代的大运河除临清至安山一段的会通河为新开凿外,其余各段均有旧迹可循。因而,中国大运河的建造并非一次形成,而是在各个区域运道不断发展丰富的基础上,经数朝数代,不断加以贯通、疏浚,终成一体。
迄今为止,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中河及会通河等河段依然作为在用的区域性航运河道,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特别是淮扬运河段的邵伯船闸,2019年特意去探访过,非常有气魄。下图是书中提供的,自己用手机拍不到这样的视野:
上面的文字看起来还是有点绕头,所以本书将此段提炼成中国大运河分段遗产特征表(表1),一目了然:
所以中国大运河的建设工程可大致分为二类,一是新的人工运河开凿工程,二是已有航道整治工程。具体来说可以如下分期:
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各诸侯国出于战争和运输的需要竞相开凿运河,但都各自为政,规模不大,时兴时废,没有形成统一体系。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事件是邗沟的开挖,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开挖了邗沟,它沟通了淮河与长江,成为中国大运河河道成型最早的一段,并作为重要的区域性交通要道得到不断地维护与经营。
二是隋炀帝时期(7世纪初),为了连通南方经济中心和满足对北方的军事需要,在隋朝政府统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下,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了江南运河和疏通了浙东航道,从而将前一时期的各条地方性运河连接起来,形成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宁波的大运河体系,完成了中国大运河的第一次全线贯通,并在唐代和宋代得到维系和发展。
三是元朝时期(13世纪后期),由于中国的政治中心从关中地区迁移到北京,皇帝忽必烈组织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等河道,从而将大运河改造为直接沟通北京与江南地区的内陆运输水道,形成了中国大运河的第二次南北大沟通。明清两朝维系了大运河的这一基本格局,并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维护与修缮,使大运河一直发挥着漕粮北运、维系国家稳定繁荣等重要功能。
所以每个时期都同时进行着新的人工运河开凿工程与已有航道的整治工程。即便是解放后,这二样工程也是同时在进行的。比如杭州段的三堡船闸就是新开凿的,从而真正将运河与钱塘江沟通起来。其中一线船闸于1989年2月正式通航运行,二线船闸于1996年12月竣工投入运行。关注了一个运河网公众号,从中了解到,很多运河城市仍在对运河进行修浚与改道等有关工程,所以运河还在变化中
运河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运输,所以本书第2章为《第2章中国大运河与漕运》,主要介绍了沿岸的几大货仓。其实漕运不止货仓这么一点事,涉及了政治、帮派等等,是一个很大的体系。关于漕运的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也是很多,略有接触。说到漕运,淮安是必须要去的。其实当初盘点长三角城市打卡时就差淮安了(当然现在长三角扩容了,就不敢再说红旗插遍长三角了),但因为一直在等苏北高铁开通,淮安至今未去。这样也好,可以在做了功课后再去看淮安的运河故事。
第3章《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则主要是介绍申遗过程与组织等。所以此书被诟病为工作报告。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有许多章节价值不大。但也有些散落的珠玉,如此章介绍的专家考察路线可以作为个人运河行的参考路线:“A组考察了通惠河北京市内段、通惠河通州段、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会通河临清段(含临清运河钞关)、会通河阳谷段(含阿城下闸、阿城上闸、荆门下闸、荆门上闸)、戴村坝、南旺枢纽、会通河微山段、中河台儿庄段、中河宿迁段(含龙王庙行宫),宁波三江口、浙东运河宁波段、上虞—余姚段、杭州萧山—绍兴段,江南运河嘉兴段、南浔段、杭州段(含杭州富义仓、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等遗产区。B组考察了黎阳仓遗址、卫河(永济渠)浚县段、滑县段,通济渠郑州段、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回洛仓遗址、通济渠商丘南关段、夏邑段、淮北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和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淮安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清口枢纽、淮扬运河扬州段、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监测预警和档案中心、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无锡城区段(含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江南运河苏州段等。”
了解国情的人都知道,有专家考察过的路线一定是精品路线,所以可以跟着走一遍。
第4章《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介绍》也是比较有价值的,这是在其他运河类图书中难看到的硬货,想必是因为申遗办因职责所拥有的资料优势而得。比如31个遗产区、27段河道、水工遗存、附属遗存、相关遗产、综合遗存等。了解了这些,就知道应该去哪看什么与怎么看。用图表体现出来,是实实在在的硬货。
第6章《琳琅满目的中国大运河遗产》则按遗产类型做了分别介绍,如:园林、宗教建筑、钞关等等,当然是列举不全的。所以到具体运河城市,还需要另外做攻略。
其余的几章也存在类似列举不全的问题,所以影响了对本书的评价。
但对于我个人而言,有了上述提及到的这些图表,这本书就有了价值。
最后总结如下,即以下是特别值得去探访的运河遗产:
1、中国大运河的27段河道分别是通济渠的郑州段、商丘南关段、商丘夏邑段、柳孜运河遗址、泗县段,卫河(永济渠)的滑县浚县段,淮扬运河的清口枢纽、扬州段,江南运河的常州城区段、无锡城区段、苏州段、嘉兴—杭州段、南浔段,浙东运河的杭州萧山—绍兴段、上虞—余姚段、宁波三江口,通惠河的北京旧城段、通州段,北、南运河的天津三岔口段,南运河的沧州—衡水—德州段,会通河的临清段、阳谷段、南旺枢纽、微山段,中河的台儿庄段、宿迁段。
2、85个遗产要素分为如下类型:中国大运河由保障其运行的工程遗存、配套设施及管理设施遗存,以及与其文化意义密切联结的相关古建筑群构成。具体为:运河水工遗存(包括河道、湖泊)共63处;运河附属遗存包括配套设施、管理设施共9处;运河相关遗产包括相关古建筑群、历史文化街区共12处;由多处河道、水工设施、相关古建筑群或遗迹组成的综合遗存1处,总计85处。
3、31个遗产区及其在十大河段中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