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成长环境的新知
(2023-05-26 20:06:00)| 分类: 学习 |
有关成长环境的新知
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中,后天环境,尤其是家庭,而不是遗传基因,才是那个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很多人之所以在成人后,拥有和父母一样的性格,以及行为模式,是因为他们和父母一样,都是在高度相似的家庭环境和培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结果。在这种通过血缘关系而延续的传承中,父母的性格和行为模式,通过言传身教,被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继承、模仿,仿佛一份精神与心理上的遗产。在这份遗产中,当然不仅仅包括积极的情绪与品格,更包含了心理缺陷与隐蔽的创伤。
如果我们能够明确了这一点,就能够理解,自己性格中,那些缺陷的来源,进而就能在自我疗愈的同时,也能在和自己孩子的沟通相处中,有意识地避免重蹈父母的覆辙,切断这种伤害的继续传承。
我们首先要满足孩子对于父母依赖的需要,他们才会顺利走上独立自主的人生道路。
另外,不要认为孩子的所谓坏习惯,是遗传基因决定,难以改变的。
已经为人父母,那就应该尽快摒弃那种孩子的秉性“生来如此”的想法。因为父母后天对待孩子方式的不同,将会让孩子未来的人生轨迹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会继续随着自己血缘的延续,持续发挥作用。
首先,找出自己家族的代际模式:努力收集资料,除了父母的讲述,也要多和亲戚,以及父母的好朋友接触,采用多重比对,搞清楚自己的父母在幼年时期,是怎样被祖父母对待照料的,和自己幼年时代受到的对待照料有哪些相似之处。
其次,在充分了解这种代际传承的创伤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多了解积极的一面:毕竟,我们的父母都或多或少,把积极的品质和情绪传给过我们,又或者,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其他成年人曾经给予过我们照顾和温情,弥补了父母失职的缺憾,我们应该把这些东西详细记录下来,作为珍贵的遗产,努力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
最后,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与孩子相处时的沟通方式或者情绪,已经和当年父母错误对待自己,或者自己幼年时期激烈反抗父母时非常相似的时候,我们要赶紧提醒自己跳出来,进入所谓的“成年人模式”——也就是把自己和情绪分开,尽量从一个旁观者角度来评估当前的局势。
前一篇:人的观念到底从何而来?
后一篇:情绪是一种“暗理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