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报忧不报喜?

(2022-05-10 19:47:59)
分类: 学习
为什么报忧不报喜?

我们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完美的世界,而寻找一个完美的世界也是危险的举动。
但是,如果继续运用知识来促进人类的繁荣,即将取得的进步则是无限的。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目前我们全人类的平均寿命是71.4岁。
而在200年前,全人类的平均寿命是29岁。
100年前,全世界的平均寿命是35岁。
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普通人,如果穿越回100年前,他的智商也可以轻松超越那个时代98%以上的人。
从健康、财富、知识和安全四个维度的客观数据上看,人类变得更健康,更富有,更有知识,也更安全,这个世界确实在变得越来越好。
但是人类的三个心理机制。可得性偏差、忘恩之罪和乐观的豁裂。造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出了问题。
有句俗话叫「报喜不报忧」,而对于媒体来说,更好用的办法是「多报忧少报喜」,当媒体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可得性偏差之后,我们就更容易觉得,这个世界危机四伏。
人类对负面消息更敏感,有关负面情绪的词汇要比正面情绪的词汇多得多。
第二个心理机制叫做「忘恩之罪」。这个词来源于但丁的《神曲》,《神曲》中描绘了九层地狱,其中第九层地狱的名字,就叫「忘恩之罪」。讽刺的是那些不懂得知恩图报的人。
爱德华·詹纳第一位利用牛痘预防天花的医生;
埃布尔·沃尔曼第一位发明自来水氯气消毒法;
约翰·恩德斯发明了麻疹疫苗;
加斯顿·拉蒙发明了白喉疫苗和破伤风疫苗;
可是这些名字,对于我们来说都很陌生。
人的心理感受有一个平均值,不管你的幸福标准是高还是低,最终都会回归到这个平均值。
从心理角度来说,人们很难对这个世界的馈赠一直保持着感激,而是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习以为常。俗话说叫「好了伤疤忘了疼」,而忘恩之罪,是类似的情况,应该说叫「好了伤疤,忘了大夫」。
第三种心理机制叫「乐观的豁裂」,简单来说,就是人们评判自己和世界时,往往用的是双重标准。评判自己时,人们倾向于比较乐观,如果是把问题从个人拓展到社会,人们就更倾向于悲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双重标准呢?
知识分子往往会有一种倾向,他们为了保持严肃的形象,而刻意选择悲观主义。似乎一旦乐观,他们就不再忧国忧民。只有不断指出这个世界面临的问题,才算是负责任的知识分子。这种为了严肃而严肃的态度,是进步恐惧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信仰理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