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我们今天的行为
(2022-04-25 09:38:59)分类: 学习 |
理解我们今天的行为
互联网、交通网、人际网,这些网络把人与人连在一起。不管你愿不愿意,只要有网络,就会有传染。我们恐惧它、渴望它,更离不开它。所以,摆在我们面前唯一的选择,就是正视它,并理解它。
传染的规律,会给你一个跳出三界外的宏大视角。很多我们解决不了的事情、想不通的问题,只要切换到这个视角,就能获得解题的思路。
在流行病研究领域有一句名言:就算你见识过一次全球大暴发,那你也仅仅是了解这一次全球大暴发而已。
19世纪末,英国军医罗纳德·罗斯决心,要破解疟疾传染的秘密。罗斯首先证明了疟疾传播的媒介是蚊子,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罗斯没有止步于此。他还要证明疟疾的传播是可以阻断的,阻断的方法,就是控制蚊子的数量。
这个道理,对我们来说很好理解。可当时人们普遍的反应,居然是嘲笑罗斯。在他们看来,蚊子不可能消灭到一只不剩,既然不能,疟疾就还是会传播啊。
罗斯坚信,用不着消灭所有蚊子,只要控制蚊子的数量,就能防控疟疾。罗斯很幸运,他争取到了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的想法。他说服一家机构在埃及的一座城市采取控蚊措施。那里每年都会暴发疟疾,大约会有2000人感染。结果,控蚊措施的效果不错,当年感染的人数下降到了100人以下。
虽然有了现实的证据,但还是有同行质疑罗斯。他们会说,就算疫情控制住了,也不能说明就是因为控蚊啊,没准是因为气候变了呢。这种说法,听着很像诡辩,但它其实触及一个根本难题:如何证明干预是有效的?
罗斯给自己的模型起了个名字,叫“蚊子定理”。
后人优化设计了一个数学模型,叫作SIR模型。SIR这三个字母,分别代表易感者、传染者和康复者。当易感者在人群中占的比例足够小的时候,疫情就会开始逆转。这才是疫情结束的真正原因。
换句话说,疫情会在所有易感者都被感染之前就结束。你或许也听过一个很有争议的概念,叫“群体免疫”,就是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得到的。
两个概念:一个是R值,也就是再生数;另一个是超级传播者。这两个概念,就是如今流行病研究领域最核心的概念。它们揭示了传染发生的原因。
R值表示1个感染者平均能再感染几个人。比如R值为2,就是说1个初始病例平均会再传染2个人。R值大于1的时候,疾病才会持续传染。R值越大,
R=DOTS。DOTS就是传染期、传染机会数、传染概率和易感性。
遵循“二八法则”。在很多传染病疫情中,都是20%的病例引发了约80%的传播。这就是“超级传播者”。
人的贪婪和恐惧都会传染,所以交易行为,不管是买入还是卖出,也会传染。追涨杀跌的疯狂,就是这样出现的。
“博傻理论”:人们虽然知道花高价买下某件物品是愚蠢的,但是却相信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
观念和行为到底是如何传染的呢?
新理念和新产品在接受早期,普遍符合S曲线的趋势。
网络上的大多数内容R值都不到1,没有传染性。
最流行的内容,R值也就在2左右。跟生物传染相比,网络内容的传染性可要弱多了。
在传染的问题上,病原体才是真正的专家。它们已经演化了那么久,人类远没有那么多时间。
想让传染性不那么高的内容流行,也是有办法可循的。比如,你可以引入更多的“传染源”,这就是所谓的“广撒种营销”。
世间万物在另一个维度上,居然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一个领域的解题方法,可以增进我们对另一个领域的理解。
前一篇: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后一篇:千年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