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难自己

(2021-12-04 18:08:18)
分类: 学习
为难自己

我们总是希望音乐有意义,会根据意义来评价它,音乐总是被当作文学来看待。20世纪80年代,邓丽君的歌流行的时候,有人说那是靡靡之音,因为歌词写的都是男欢女爱。俞伯牙觉得钟子期是他的知音,是因为钟子期能听出来他的琴音描绘的是高山还是流水。仔细想想,这些都不是音乐的标准,而是文学的标准。
伯牙子期不是年代久远的历史人物,而是歌式音乐观的守护神。无论什么年代,人们听音乐都期待创作者能像伯牙,听者能像子期,两个人心心相印。
有一个成语叫方枘圆凿,就是说想把方形的木桩,放进圆形的木孔里,肯定行不通。严肃音乐、音乐艺术,就是圆形的木孔;歌式音乐观,就是方形的木桩。两者碰到一块,肯定不合适。但是,这不是因为方形的木桩,或者圆形的木孔做错了,而是因为它们不是统一设计出来的。歌式音乐观源自人类发声的物理功能,是人的天性;而音乐艺术的出现,要归功于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是人的理性。
欣赏音乐艺术,必须要打破歌式音乐观的思维定式,用理性来对抗天性。分三个维度:形式、深度和乐感。
形式,不只是我们一般说的外在形式,也包括乐曲的体系,还有它和其他乐曲的关系。简单来说,形式就是音乐艺术的聆听地图。假设我们来北京旅行,没拿地图,只是偶然撞到某条胡同,不知道它是锣鼓巷或者烟袋斜街,就不会知道它背后的历史文化,也不能真正领略这里的魅力。听音乐也一样,形式是我们的聆听地图,它会告诉你这首乐曲的特点,还有它在整个音乐艺术网络中的位置,帮你更好地理解它的魅力。
深度,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深刻,而是一种直觉体验。我们一般说的深刻,其实还是文学的标准,比如贝多芬的《命运》,表现了人对命运的抗争。而深度就是一种难以把控的感觉,需要你主动关注它,为它费心,为它提着精神。如果追究原因,深度跟创作技法有关。
乐感,乐感这个东西,我们生来都有,也不用刻意训练。但是,欣赏严肃音乐,需要培养另一种乐感,跟我们听觉习惯相悖的乐感。那些顺应天性的聆听方法,比如用心感受旋律中的情绪,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借用生活感受来帮助理解等等,有时候,反而会干扰我们。真正领略音乐的艺术,需要去掉干扰,回到音乐本身,深入到声音的组织方式中去。
美是有代价的。想要领略音乐的魅力,需要下点功夫。这个道理有点像健身。如果只是想保持健康,走走路、游游泳就够了,但是,如果你对身材有特定的要求,或者是职业运动员,就得研究饮食搭配,努力在每次肌肉训练中做到力量竭尽。这些事都很难,有些违背我们天性,但也是我们提升能力,必须要做的功课。运动是一种能力,欣赏也是一种能力。所有的欣赏,都需要一点这种违背天性的刻意练习,做一点为难自己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音乐圣经
后一篇:一个人的神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