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马戛尔尼使团
(2021-08-28 10:11:51)| 分类: 学习 |
著名的马戛尔尼使团
乾隆晚年心态的改变,让大清错失了一个融入世界文明的机会。
这就要说到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来访了。英国人希望打开中国的国门,跟中国开展贸易往来,于是派出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打着给乾隆祝寿的旗号,来到中国。但这次来访并不愉快。
首先是中国传统的礼仪规矩让英国人感到不适应。清政府要求马戛尔尼觐见皇帝时,必须跪下磕头,而在马戛尔尼的头脑中,英国人是挺着腰板来到中国交流的,怎么可能下跪磕头呢。这就让大清朝廷感觉受到了冒犯。经过协商,最后双方各退一步,英国人同意单膝跪地,随众俯首。这是双方的第一个矛盾。
第二个矛盾,乾隆对英国使团带来的礼品抱有很大期待,但看到实物以后非常失望,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拿英国人带来的地球仪举例,这个地球仪上画出了英国发现的世界上的新地方和航海路线,他们本来想通过这个展示英国的地理知识和航海成果。但乾隆觉得,地球仪这东西康熙的时候就传到中国来了,一点也不稀奇。他对那些奇怪的地名和符号,根本看不懂,也没有兴趣。除了地球仪,英国使团还带来了“天体运行仪”。这种仪器展示了太阳系的全貌,可以直观地展示地球是如何围绕太阳运动的。但当时的中国人却认为它是用来测算节气的,所以也没有引起乾隆的兴趣。
英国人带来的礼品完全没有激发出乾隆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毕竟,当时的乾隆已经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了。而且,乾隆也意识到,英国人打着祝寿的旗号来中国,其实是另有所图,他们要求签订条约,允许英国人在中国的一些沿海口岸自由通商,还要求减税和免税政策。这些要求让乾隆更加不悦,干脆直接拒绝了。
由于任务失败,马戛尔尼回国后,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这为英国决定用武力打开中国埋下了种子。而大清这边,也错失了开眼看世界、让中华文明奋起直追的机会。
马戛尔尼在他的回忆录中所写:“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中,对杭州的描述“方余初抵杭州城外时就船上观看杭垣景象,既知此城必为南省名城之ー,及今日入城后乃知此城之富,大过于吾前此之理想。”就是说杭州城的富裕超出马戛尔尼的想象。
当时的大英帝国的使团遭到了中国官方最傲慢的拒绝,难免一腔怨愦,使得正副使的回忆录里都有一些主观性的轻慢话语,并且出于民族偏见,对中国人当时的习俗做了一些批判,但回忆录中大部分对中国当时的繁荣景象的描写却是客观中肯的,好在当时的随军教士还画了有200多副油画,大家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在乾隆盛世的落日余辉下,还能如此的繁荣。
前一篇:财富是进化出来的
后一篇:幽默让我们更好的思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