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记忆
(2021-07-02 18:29:56)分类: 学习 |
科学记忆
从脑科学的角度看,相比于“记住”,我们生来就更擅长“忘记”。
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短期记忆的特点是,容量小,不能同时保存太多的信息,而且保存下来的信息也会很快被忘记。
但是,我们所有的记忆,都要经过短期记忆这一站,才能被进一步转化为长期记忆。这个保存长期记忆的地方,叫做“大脑皮质”,它相当于人脑的“硬盘”,可以保存我们已经记住的知识。所以,要想记住更多的考试知识,你要做的,本质上是把更多的考试知识从短期的“临时中转站”里挪到长期的“硬盘”里。
人脑里的这块硬盘不同于电脑硬盘,它是无法扩容的。所以,为了灵活运用有限的存储空间,我们的大脑会把接收到的所有信息,按照价值分为“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只有被判定为“必要”的信息才会被运送到大脑皮质内长期保存。
谁来做这个裁判呢?它就是人脑中的海马体。
海马体是人脑的一个重要功能区,大致位于耳朵深处的大脑部位。它的形状有点像弯曲的小手指,直径约 1 厘米,长度略小于 5
厘米。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能会被海马体判定为“必要信息”呢?
海马体的判断标准,是“这个信息对生存而言是否必要”。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谓“学习”,本质上其实是记住在险境中获得的经验,以免再次遇到同样的危险,这样才能越来越适应周围的生存环境。
因此,我们的大脑在自然运行状态下,是不太乐意把考试知识从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的。从它的角度看,自己这么做可都是“为了你好”。因为,只有挡掉这些在它看来“无关痛痒”的信息,才能把有限的记忆空间更多地用于存储必要信息,帮你更好地生存下去。甚至可以说,人脑的设计机制,其实是为了能够尽快忘记大量信息。相比于“记住”,人脑本来就更擅长“忘记”。
要想让海马体这位“记忆的裁判”把考试知识判定为必要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同一个考试知识反复传送过去。这样一来,海马体就会产生错觉,想着“如此锲而不舍地传送来的信息一定是必要信息”,从而允许信息通过“关卡”,进入大脑皮质。
这也向我们揭示了,为什么从古至今,谈到学习这件事,人类总在用不同的语言强调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反复训练”。
“反复训练”这条路径本身虽然不容易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训练效率,把这条路缩短一点。
我们的每一次知识训练其实都相当于是在用外界信息去刺激海马体。那么,如果我们能提升每一次刺激的强度,就能减少刺激的次数,从而提升记忆效率。
四个能帮我们提升记忆效率的“神奇工具”。
第一个工具,是一种叫“θ波”的脑电波。当我们处于好奇、紧张、兴奋或者期待的状态时,θ波就会出现。而如果我们在θ波出现时刺激海马体,就能够大大减少刺激次数,有时候甚至只需要原本1/10的次数就能把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
如果是自己感兴趣、好奇的内容,那么即使记忆的次数很少也能记住。
人工激发θ波的方式,那就是让自己处于移动状态。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一些人,喜欢一边走动一边背东西。人在走来走去的时候,大脑更容易产生θ波,因此这些人在走动时的记忆效率的确可能获得了增强。此外,即使人没有亲自走动,只是在乘坐公交或地铁,只要大脑能感知到正在移动的状态,就会产生θ波。所以,你在走路、坐车的时候听得到上的音频内容,可能比端坐在书桌前看文字,更有助于有效记忆。
第二个工具,叫作“杏仁核”。它紧邻海马体,只有人类小指的指甲那么大,可以看作是人体“情绪的工厂”,我们平时感受到的喜悦、悲伤、焦虑等情绪都是出自这里。研究发现,当我们的杏仁核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也就是情绪高涨的时候,记忆力更强。
除了“感动”这种情绪以外,快乐、焦虑等各式各样的情绪都可以用作记忆的工具。
第三个工具叫作“关联”。意思是,把你要记住的这件事,跟其他事物尽可能多地关联起来。
第四个工具叫“知识输出”。站在海马体的角度,虽然重复输入和重复输出都能够让它判定这个信息很必要,但输出给它的刺激强度是更大的。比如说,同样的知识,仅仅靠输入的话,可能需要四五遍才能被存进长期记忆;但如果是一遍输入再加一遍输出,可能也能达到差不多的效果。
“向他人讲述”也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它既是一个知识输出的过程,也是一个把知识跟实际情景关联起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