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攻击营销
(2021-06-23 19:10:53)| 分类: 学习 |
饱和攻击营销
什么叫“饱和攻击”呢?这原本是个军事术语,指的是冷战时苏联针对美国制定的一种战术。这种战术的特点是,采用大密度、连续攻击的方式,在短时间内,从空中、地面、水下不同的方向,不同层次向同一个目标发动攻击,达到让敌人无法应付的饱和状态,然后把他一举击溃。
而如果把饱和攻击用在销售领域,意思就是对于销售尽量加大投入,提高强度,直到成功。
“饱和攻击营销法”,表面上是在讲一套销售方法论,实际上向我们揭示了从组织管理、能力积累到市场开拓等多个维度上的打法和经验。
给所有想进入一个新领域或开启一项新事业的人,展示隐形杀手锏。
攻击营销里最厉害的三件武器:
第一件武器,叫做“一线呼唤炮火”。
一线是谁?就是销售部门。“一线呼唤炮火”的意思就是,销售部门在一线作战,其他部门要给足弹药炮火的支援。比如,产品部门要研制适销对路的产品,供应链要给用户及时、准确地发货,服务部门要做好客服,等等。至少六个主要部门围绕着市场销售提供销售支援。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的接口人员或者接口部门负责部门之间的连接,每个部门与市场的接口都规定了支援市场的具体条目。
从这样的组织结构设计,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出来——我们是一家非常重视销售的公司。
后方要支援销售以外,“一线呼唤炮火”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让前线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出决策。这其实跟军事战场上的惯常做法是相反的。在军事战场中做决策的是谁呢?是后方的指挥部。但是,我们认为,在销售战场中,后方指挥所对于客户需求的了解还是隔着一层,在及时性和灵活性上弱了一些,如果后方为了控制运营的风险,给前线需求设置过多的流程控制和阻碍,很可能会降低运行效率,增加运作成本。
“一线呼唤炮火”这件武器背后的道理是:在销售战场上,公司主要的资源要用在找目标、找机会,并将机会转化成结果上。销售一线最了解用户的情况,由它们呼唤炮火,其他部门跟上支援力量,会更容易取得销售的胜利;而后勤队伍多跑到前线去看去问,多跟用户沟通,做出的产品就会更符合市场需求。
饱和攻击的主要意思就是以销售为中心,加大攻击投入,提升攻击强度。而咱们刚才说的“一线呼唤炮火”,就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但是,如果对于饱和攻击,光理解到投入大、强度高这一层,也会出问题。
在发动饱和攻击之前,要确认需求的真实性和方法的可行性,找到一条有效的攻击路径,之后再最大限度地投入资源,否则只能是白费功夫,自损元气。
怎么样才能找到有效攻击路径呢?这就需要在发动饱和攻击之前增加一个预备环节,那就是路径探索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咱们要做的事情,其实跟正式攻击环节是反着的。在正式攻击环节里,你要盯住一个方向,狂轰猛炸;
但是,在路径探索环节里,你要做的事情,有点像是在往许多条可能的路径上扔小石子,听一听哪条反馈的回声最响,然后做出选择。这里面的关键点就在于,要广撒网,但不要多投入。否则一旦投错,不仅浪费资源,也会产生混乱、动摇军心。
第二:“既要多收粮食,又要增加土地肥力”。
如果我们把销售看作是在收割粮食的话,那销售方法论的形成就类似于前期种粮食这个动作环节,是在为后期的收粮食环节蓄力。那么,在种粮食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呢?华为的秘诀是,要种豆子,不种高粱。这是因为,豆子的根能巩固土地肥力,所以种完豆子后第二年再种其他作物会长得很好;种高粱则相反,高粱的根太能吃肥,所以,种过高粱后的土地是不利于第二年作物生长的。而华为的这种不断地在销售实践中积累、推广经验的过程,就是在“种豆子”,也就是,既要向外发功、多收粮食,又要向内发功、增长内力。
这套动作,换个更专业的说法就是,让前期销售的经验给后面的销售带来势能。这正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饱和攻击的第二件武器——“销售势能积累”。
能够在销售量上达到指数级增长最关键的秘密。
前期销售不能给后面的销售带来势能、不能让销售越来越容易,每一单都要靠销售员从头“死磕”。这就会使得公司始终在低效模式下运行。即使公司里有几个销售员业绩很好,但是因为他们的成功经验没有变成标准化、可复制的知识团块,纳入企业自己的经验库,那么也只是成就了“杰出的个人”,而不是“杰出的企业”。
第三:“先僵化,再优化”。
意思是说,面对这类需要权衡和取舍的问题,第一条处理原则是先简单粗暴地按照制定的思路干起来,不要过于担心细节;干起来之后,第二条处理原则就是精细化、优化。也就是说,先把成功模式推广,在推广实践的过程中,各区域、各业务线再根据自己的销售实际进行调整优化。
“主干清晰,末端灵活”的做法,正是“先僵化,后优化”的一种体现。
僵化的是什么?是同行的成功经验。
模仿就是一条抓住机会的捷径。
先看这个市场里那些成熟企业是怎么做的,把它那一套成功经验搞懂了,僵化成自己的,然后再去调整优化。
我们不能机械地把市场价值理解成“有用”,而要理解成顾客肯掏钱购买。就像前纽约市市长约翰·林赛说的:“人们的想法就是现实。”这句话不光适用于政界,也适合商界。
但是,模仿那些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产品或技术,只是做完了“僵化”这个步骤,接下来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做“优化”,这样才能干掉那些成熟的竞争对手。
“领先半步”。
技术领先的目的,不是要成为行业技术先驱,只是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比对手好一点点,在销售上更有优势。因此,领先半步就够了。如果非要领先三步,很可能成本远高于收益,技术先驱没做成,反而成了先烈。
前一篇:如何调节自己的衍生情绪
后一篇: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