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之禅
(2021-06-04 14:47:19)| 分类: 学习 |
物之禅
——关于坪庭的文化传承
中国的禅宗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人在茶道和能乐这些文化艺术中,践行禅宗,提炼了侘寂这个审美概念。侘寂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为它跟现代社会的审美——现代主义奇妙地暗合,它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要。
为什么侘寂已经成了一种流行文化。都市越繁华,人们越会对它产生共鸣,因为它能提供和发达的物质生活相匹配的精神力量。
侘字,本意是简陋。
侘寂是个日本汉语词汇,指的是一种审美体验。既简洁又抽象,让人意味深长。
侘寂虽然是一个起源于南宋,发展于日本的美学概念,但是在现代世界还特别有生命力。哪怕你之前没听过这个词,你也肯定遇到过它。无印良品、苹果手机,在风格上都跟侘寂有关。
侘寂为什么迷人?甚至能吸引那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人?
说明你有强烈的个人审美,而且你的审美跟主流不一样。
这就是理解侘寂的第一个关键词,否定,否定主流。
宋代以后,日本人从中国买回去的,几乎都不是中国主流的东西。如果你带着明代人的审美标准去参观日本国立美术馆,会觉得很奇怪。日本人为什么要把二流货色当成国宝呢?所以,今天中国人会觉得日本保存了很多中国没有的古籍,还有已经失传的艺术形式,比如禅宗画。这不是因为他们保存文化传统的意识更好,而是因为他们选择的标准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忽视的,正是他们珍视的。
比如说南宋的僧人画家牧溪,他的画在中国几乎失传,在日本倒成了“日本画道的大恩人”。日本著名的美学家柳宗悦,几年前去看牧溪的画,看了好久好久。他最后说,牧溪的故乡在日本。他的意思是说,中国人不认可牧溪,就算他生在中国,但是他的艺术、他的精神是属于日本的,他的故乡就在那里。
怎么用一种思想重新建立审美标准呢?这就要说到侘寂的第二个关键词:物化。
日本禅宗虽然源自中国,却沿着完全相反的路径发展。简单概括一下的话就是,中国禅宗是向上的,而日本禅宗是向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影响的社会阶层来看,中国上层社会的文人士大夫喜欢禅宗,而日本是全民都受到禅宗影响。南宋的时候,荣西和尚把禅宗带到日本,先是吸引了武士阶层,然后迅速发酵,传播到平民中。从思想本身来看,中国禅宗更多的是一种思维训练,是形而上的;而日本,从一休和尚开始,禅宗就往形而下的方向发展。日本人把它物质化,跟生活结合在一起,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给日常生活注入禅宗思想,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通向禅。书本可以禅、喝茶可以禅、杯子可以禅、房间也可以禅。这样,日常活动就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美的力量,就是侘寂。
从“秀外慧中”到“陋外慧中”,追求一种不要繁华、不要装饰,直指本源的精神。这就是侘。寂的本意是旧的。在能乐表演中,慢慢地延伸出了一种美学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沧桑美。外表衰朽、老旧,不会减损这种美,反而会强化这种美。
前一篇:侘寂和现代主义的五个共性:
后一篇:面朝大海,简单生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