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我吗?
(2021-04-27 19:49:47)| 分类: 学习 |
我还是我吗?
《杂阿含经》里边有一个阿能诃鼓的故事,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个鼓,叫阿能诃鼓,声音很好听,敲起鼓来在40里外都能听到。时间久了,阿能诃鼓渐渐有了破损,人们重新裁切牛皮,把破损的地方修补起来。修来补去,鼓虽然还是原来的模样,但声音已经不像从前了。
阿能诃鼓是对佛法的比喻。佛陀明智地看到,佛法在世间的传播也像万事万物一样会经历成、住、坏、灭的过程,各种修补虽然会让佛法看上去依然光辉灿烂,但暗中损毁着佛法的本质。
如果佛陀的正法一直原封不动地传承下来,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派系争端呢?如果阿能诃鼓的零部件在一次次的修补过程中已经被彻底更换过了,那么这只鼓还是原来的那只鼓吗?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和佛陀同时代的古希腊世界,著名的忒修斯之船。在很久很久以前,英雄忒修斯杀掉了克里特岛上的米诺牛之后,就是乘坐这艘帆船返航的。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事件,雅典人每年一次派遣使者乘坐这艘帆船,到太阳神阿波罗的出生地——得洛斯岛——进行朝圣。年复一年,帆船终于退役下来,被当作圣物供奉。在几百年间,雅典人不断拆掉朽烂的船板,换上新的船板。
于是,在爱好哲学的古希腊人那里,人们开始争论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的忒修斯之船到底还是不是原来那艘船呢?
现代管理学的系统论是这样说的: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由所有要素简单加总来的,而是由要素、连接、功能这三大基础所构成的整体。
在三大基础当中,要素显然最不重要,可以被人任意替换:牛皮破了就换一张牛皮,钉子锈了就换一颗钉子,无论怎么更换,只要连接不变,功能就不受影响。可见连接才是重中之重,一旦连接变了,哪怕要素没有任何变化,功能也会发生改变。
国家的各种变法运动就属于系统思维的成功运用:在要素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连接来改变国家面貌。人还是那些人,地盘还是那些地盘,但管理模式变了,国家也就改头换面了。
人其实也是一个系统,也可以运用系统思维来寻求改变。
把单个的人定义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么,“我是谁”这个经典的哲学问题之所以几千年来没有答案,并不是因为问题很难,而是因为问题本身就问错了——在问出“我是谁”之前,首先需要准确定义出“我”的概念,界定出“我”这个字所指代的,到底是一个作为要素而存在的单个的东西,还是一个作为集合名词而存在的复杂系统。
然后我们就会发现,“我”到底应该怎么定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莫衷一是,身份证上的“我”只是为了屈就于现实生活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一点都不严谨。
语言是我们的造物,我们也是语言的造物。
一切语言都是混沌的,都存在着指代不清的问题,然而真正的难题在于,假如语言可以指代清晰的话,语言也就变得毫无用处了。
在我的理解里,语言就像地图,它的价值就像地图的价值,是借由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来实现的。正如1:1的地图虽然绝对准确但毫无价值,真正指代清晰的语言——假如有的话——也会毫无价值。
于是我们只能,也必须,在混沌当中认识世界与人生,但与此同时,也很值得接受必要的哲学训练,让自己经常可以认识到混沌所造成的缺憾。
也许就会产生不一样的体会,收获不一样的洞见。
前一篇:罗永浩来杭州“交个朋友”
后一篇:阅读的四个层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