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湖她公馆之十一

(2021-03-17 09:50:02)
分类: 学习
西湖她公馆之十一

“她”字的文化史
“她”字从最早出现到遭受争议、再到最终获得认可的完整发展历程。
在近代以前,中文的第三人称代词其实都不作性别的区分,直到晚清时期出于英语单词 she 的翻译需要,才产生了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想法。有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方案,而“她”字就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由《新青年》的编辑刘半农提出的。“她”字经历了诸多质疑和批判后,最终获得大众的认可,成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究其原因,主要是无论在字形还是在读音方面,“她”字都正好契合了当时左翼文化运动所推行的大众语言和白话文的要求。
一、“她”字的诞生;
二、“她”字的使用和争议;
三、“她”字地位的确立及其原因。
一、
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分化历程在第一阶段就已经背负上了女性解放的启蒙使命。
在周作人、钱玄同等人的倡导下,当时的很多文人学者都开始在自己的文章中用“伊”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与此同时,刘半农所发明的“她”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中文里原本并不区分人称代词的性别属性,而近代以来由于翻译的需求,人们开始探讨用什么方式翻译英文里的 she。这一讨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备受关注,当时的文人学者提出了很多方案,比如在“他”字右下角加一个“女”字,或者用古文中可见的“伊”字,甚至直接采用外文,这其中也包括创造一个“她”。虽然最终的讨论趋向于使用“伊”,但“她”也就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二、
探讨了女性解放的话题,倡导男女平等。这样的文章中有意使用“她”,无疑就给这个字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含义,“她”的使用也自此成为当时倡导男女平等的象征性符号。
对于“她”字更强有力的反对意见则是来自女权主义者。他们的核心观点是:用表示人的“他”来代表男性,却另造一个字来表示女性,就是将女性看作是男性的附庸。尤其在后来,有人提出并开始以“牠”作为物品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后,“她”更是被指为隐含着女性和物品一样都不是人的观点。
“她”在进入人们视野之后不久,就有一些青年作家率先公开使用,并从一开始就将其与号召男女平等的妇女解放思想联系起来,也得到了一些响应。但这个字的使用同样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这其中不仅包括“伊”字支持者从使用方便角度提出的质疑,而且还有一些激进的女权人士认为“她”字是将女性物化的体现,而因此抵制。
三、
大众文艺、大众语言正是当时左翼文化运动的主流追求。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也就是“她”逐步社会化的时期,恰恰又是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兴起的阶段,创造一种广大民众“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看得下”的“大众语”,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她”就显然比读音和字形都不贴近大众的“伊”字更具优势,而这一点才是“她”最终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此外,“她”的胜出也推动了中文里将各种美好的事物描写为女性形象的风潮,人们开始用“她”来指代河流、山川、自然、故乡等等,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或许就是用女性属性的“她”字来指代祖国。而这种格外细腻的表达方式带给人们在思想、情感上的丰富联想和共鸣,这或许就是“她”字留给今天的我们最真挚的礼物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西湖她公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