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2020-06-16 22:05:03)| 分类: 学习 |
《吕氏春秋》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是吕不韦召集门下三千宾客共同撰写的。它既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大全书,又是一部融诸子百家思想于一身的集大成之作。它本质上是秦国的治国纲领,是在面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一统政治格局时,吕不韦大胆提出的前瞻性施政方向。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十二纪”“八览”和“六论”,合计起来总共有160篇,约20多万字。
其中,“十二纪”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15篇,共60篇;“八览”分为《有始》《孝行》等八个部分,有64篇。“六论”分为《开春》《慎行》等六个部分,总共36篇。
《吕氏春秋》明确记载是从公元前239年开始写作,并最终完成于公元前221年。在中国的历史上,这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时间点,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历史的“节骨眼”:当时,秦王政即位不久,即将面临亲政,而秦国眼看就要统一全天下。在这个时候,吕不韦为什么要召集宾客撰写这样一部著作呢?
当时秦国统一天下已经成为必然,作为丞相的吕不韦必须考虑日后秦国应该如何治理天下,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才能长治久安。当时的秦国基本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论,但吕不韦却并不认同,而有他自己的一套施政想法与政策,怎样把自己的施政政策进行理论化是他的当务之急。而理论化并不等于枯燥说理,于是他就将自己的施政纲领融会在对于国计民生有着重大意义的历法、农作、医疗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向人民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
《吕氏春秋》还有另一个突出成就,那就是创作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全书中大大小小的寓言总共有二百多则,有的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凝炼成为成语,一直流传至今,比如刻舟求剑、竭泽而渔、掩耳盗铃、一窍不通、一字千金等等。
用超越时代的见识和胸怀为我们后人创造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融会了道家、儒家、名家、法家、兵家等诸家学说,吸收了各家思想的有用成分,融合成了自己独特的施政思想,是一部真正的集大成之作。
前一篇:勤奋努力、运气和效率哪个更重要?
后一篇:真正改变:想到、说到、做到的距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