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结构性调整
(2020-06-03 20:48:10)旅游业的结构性调整
这次疫情将会给人们的旅行习惯,带来怎么样的长期的、根本性的改变。
旅游业是个很特殊的行业,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这本来就是一个抗压能力比较弱的行业。需求锐减,是旅游业的外伤;旅游业自己本身的脆弱性,也同时在制造“内伤”。
在国外,如果一趟航班有100个座位,利润有多少呢?利润只有1个座位赚的钱。
剩下的99个座位,覆盖了各种各样的成本,比如燃油的费用需要29个座位的收入来覆盖,人员薪水需要20个座位,政府税费需要14个座位,维修费用需要11个座位等等。反正这么算下来,这么一趟100人的飞机,得有99%的上座率才能赚到钱。
当然,平均下来没有那么夸张。总体来说,对于国外的航空公司来说,上座率达到2/3,才有赚钱的可能。
国内一趟航班,从每个乘客身上,也就能赚到一两杯星巴克的钱。国航平均运送一个旅客,赚63块;东航赚27块;南航赚20块。
所以旅游业可能不得不做出改变:如果疫情持续,或者说,在不同地点、不同季节反复暴发,旅游业现在这么脆弱的经营模式,是很难抵抗住这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
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再分配”,旅游行业需要为“后疫情时代”主动做出调整。
首先是旅行消费的再分配:人们选择旅行的地点,将会本地化、乡镇化。
从城到乡的旅游偏好,本来就是一个长期趋势。
游玩的地点变了,人们策划出行的方式,也变了。
第二意味着酒店、航空公司的商业模式,可能也需要随之调整,因为这些行业一直依赖顾客的预付来支持现金流。
第三点是运营资源的重新分配。
入住可能会电子化、无人化,总之,尽量减少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的场合。
旅游业趋势的分析。从短期来看,疫情抑制了旅游业的消费需求,但从长期来看,疫情可能会给这个行业带来一次资源的再分配。这一点,可能也会重新定义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主动做一些结构性的调整。
前一篇:人工智能告诉你合作的原则
后一篇:理解他人,表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