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直播行业
(2020-05-16 21:56:15)分类: 学习 |
重新认识直播行业
抖音和快手能在这两年崛起,是因为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方式,打破了直播这个行业的天花板。
现在我们说到直播带货,经常会说一个词,叫“全民直播”。但其实在两年前,直播还是一条相对狭窄的赛道。
16年被大家称为“移动直播元年”,爆发了所谓的“千播大战”,但是,“千播大战”的结果并不美好,没有哪一家企业是真正的赢家。直到“千播大战”过后的两年,也就是2018年,移动直播的市场规模还不到500亿人民币。2018年,直播平台的日活用户加在一起,还不到5000万。现在,仅仅是一个抖音,日活就有4亿人,是当年整个直播市场的8倍。
从这个现象来看,仅仅是2年前,直播行业的天花板还很低。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根本原因是直播本身的内容形式。在此前,直播吸引用户的方式非常单一,主要就是两种,一种是看的,也就是主播的颜值身材;另一种是听的,也就是这个主播讲了什么有趣的段子,发表了什么观点。
在这种内容形式下,能满足条件的主播数量其实很有限。直播平台为了吸引头部主播进驻,往往需要花费高额的“转会费”,争抢头部主播。
这些问题反映在商业模式上,就成了这个行业的天花板。直播并没有把越来越多的人卷进自己的网络里,而是走上了头部玩家通吃的老路。当然,即便是头部玩家,也仍然免不了内容单一的问题。在过去的这两年,移动直播的日活用户始终没有实质性的增长,就算是巅峰时期的斗鱼,日活也只有1500万左右。
按照之前直播的内容生产逻辑,抖音和快手就算盘子再大,也依然卡在头部主播数量有限,以及内容单一的瓶颈上。迟早也会撞上天花板,不过是这个天花板在几层而已。
为什么这两个直播平台的业绩可以一直增长呢?就拿快手来说,在去年12月底,快手直播的日活用户突破了一个亿。与此同时,直播收入也呈倍数增长。2017年第三季度,直播每月的流水是5亿,到了2018年底,已经达到了单月20亿,进入2019年,根据推测,已经达到了30亿。
这是因为抖音和快手在开拓直播业务的时候,各自采用了一套方法,打破了天花板。
抖音通过算法,为用户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快手的打法和建立真实的关系链,从而让每个人都成为内容生产者。
快手玩得是“下沉市场”。用户在现实中的关系链比较简单,他们日常生活接近两点一线,微信好友大概只有同事、亲戚和同学,朋友圈可能刷15分钟,就刷到前天的内容了。
快手就给了他们一个社交平台,他们在上面可以表达、倾听和共鸣的。他们在快手上,能遇到有着同样感受、关心着同样事情的朋友,在快手上能获得的归属感可能比现实生活还要强。在快手上认识的朋友可不就是所谓的“老铁”么?
快手的创始人之一宿华说,2018年开始,快手转型成为半熟人半陌生人共存的社区,平台里有大量的社交关系,比如校友、同事、同行。在这个过程中,快手也在实践自己的“公平算法”,也就是说,把原本聚集在头部的流量资源,拿出来一部分分给普通人,这就让普通用户创作的内容,也有被看到的机会,让每个内容生产者都能获得正反馈。
为什么咱们有事没事,都爱发朋友圈呢?是因为在朋友圈我们可以获得正反馈,而且还是来自于我们真实社会关系的正反馈。快手就是这样通过建立类似的关系网,让所有人都有了生产内容的动机,从而打破了头部主播模式的天花板。
在此基础上,快手对于直播也进行了设计,实际上快手的直播入口藏得非常深,基本上你不关注一个人,就找不到他的直播入口。这也很符合真实的社会关系,只有你关心一个人,才会进一步获取他们的动态。
快手老铁看直播,本质上是“连麦”,他们关心的不是节目精不精彩,而是谁在和自己互动。
首先,我们其实应该重新审视“破圈”这个词对于快手的意义。一般我们说“破圈”,指的是某个产品从一个相对小众的圈层,走入一个大众圈层。但快手用户的基本盘,才是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所以“破圈”这个词,用在快手上并不合适。
第二,如果换一种说法,我们讨论的问题其实是,快手能不能进入一二线城市?其实,快手的用户增长引擎,正在逐渐发生改变,到了2019年的下半年,快手上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用户月活占比,已经能达到30%以上了。
总结一下:它们不仅把自己定义成一个内容的消费平台,它还想为每一个用户赋能。让用户通过快手表达自己,同时也看到更大的世界。
前一篇:摩擦性失业
后一篇:5月17日全国助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