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房改完成城市化进程的最后一公里
(2020-04-23 21:26:12)二次房改完成城市化进程的最后一公里
所谓的“一次房改”,也就是90年代,我们从单位福利分房的时代,进入了商品房时代。
此后,商品房开发就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从1995年开始,中国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一直超过8%,而在过去五六年时间里,平均水平更是达到11%左右。更不用说,房地产投资拉动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家庭消费的增长。
当然,房地产拉动经济的短板,我们也都能看到。房价太高,生活成本上涨,楼市泡沫的金融风险。
这也是为什么,商品房市场这几年一直都有“房住不炒”的政策原则。即便在疫情的情况下,这个领域的政策刺激空间似乎也不大。
各种手段分析:
一)新基建:大规模投入新基建也要谨慎,因为技术的迭代有自身的规律,技术的成熟也有自己的节奏,推进太快,容易走弯路,甚至欲速不达,前期的投入也可能打水漂。
二)货币政策:空间也不大。原因是,货币政策首要目标是稳定物价,控制通胀。每年央行的通胀目标是3%左右,但是今年1月和2月,通胀率都已经超过了5%,要在后面三个季度里发货币刺激经济,同时又把全年通胀控制在3%以下,或许不容易实现。
二次房改:在大城市都市圈,针对新城市人群,大规模建设易居性质的房产,也就是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低价住房。
凡是在大城市就业且没有住房的人,不限户籍、不限学位,只要在当地缴纳社保达到一定的年限,就有购买易居房的资格。
目前,全国农民工的总人口在2亿左右,算上他们的家庭和未来进城的农民工群体,这个数量会达到3亿-4亿人。二次房改的易居房解决的,就是这部分人群的住房问题。真正完成城市化进程的最后一公里。解决农民工群体的居住问题,这个群体将会成为城市未来的“新市民”,最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
建易居房的城市,应该是人口流入量高的大城市,而不是小城市。因为小城市人口流出大,建了安居房也是巨大的浪费。应该按照人口流动方向和人口数量来选择城市,并且合理调配易居房的名额。
易居房实行商业化运作,按照商品房的模式来销售,而不是租赁,易居房不能完全是福利,购房者也应该支付首付,并且首付比例不能太低,比如20%。贷款利率可以优惠,但是仍需要购房者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为了避免炒房,易居房按照40-60平方米的小户型修建,并且纳入城市居民的购房限额范围。目前只在国内有限的中心城市试行。
前一篇:科学认识经济增长的速度
后一篇: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