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人生
(2020-04-10 20:50:09)分类: 学习 |
动画人生
动画竞争的本质是什么?是优秀的创意吗?是精美的画面吗?这些答案都对。但要说到底,这些答案就不太准确了。华特意识到,在动画里加入声音,让画面跟声音完美同步,就能争取到更多观众。也就是说,他在想办法,去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听上去好像没什么大不了,我们现在经常会听人说,抢夺用户注意力是一个大战场,手机上的内容App都在这场大战里。回到华特身上,对他来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就像一个握在手里的行动指针,每次遇到一个关口,他就按照指针的方向,稍稍纠正一下自己的方向。虽然他每次好像都只纠偏了一点点,但这么一步步走下去,到达的终点就会大不相同。
华特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最初,跟竞争对手相比,他做的动画确实没什么优势。如果他把动画当成娱乐品或者创意产物,就得不断在画面、创意的赛道上跟人竞争。华特一开始确实是这么做的,他打造了一个以老鼠为原型的卡通形象,就是“米奇”。但是,这根本不够,没能引起观众注意。他给米奇制作了两部动画,反响都很一般。
后来,在制作第三部米奇动画的中途,华特看了一部电影《爵士歌王》,这是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宣告了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华特被这种电影形式深深震撼了。他意识到,要想吸引观众注意力,不一定非得靠画面,还可以靠声音。那时候是1927年,大部分电影还是默片,虽然放映时有音乐伴奏,但画面跟音乐、音效没有很好地同步。看完这部电影,华特有了一个重要的洞见:声音不是电影的附属品,而是构成电影的重要内容,跟图像一样重要,都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在听觉这个战场,还没有出现厉害的敌人,只要迪士尼能做得专业点,就是最好的。
靠着声音同步化,迪士尼成功占据观众的注意力。但是,人的注意力,不光有感官冲击的维度,还有时间的维度,华特在一开始就发动了一次降维打击。他把动画真正当成电影去制作,把电影级的标准放在动画上。而这一切的原点,就是他最初的那个行动指针:占据人们的注意力。这个小小的行动指针,埋藏在迪士尼最早的基因里,早期看不出什么,但是,一路走下去,经过一次次决策、一次次选择,就会发现,它抵达的终点,远远超出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