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孩子成长的合作者
(2019-12-22 19:51:27)分类: 学习 |
做好孩子成长的合作者
圣诞好消息,明年我又要升级了。
我是一个失败的儿子,更是一个失败的父亲,但可以努力做一个成功的爷爷和外公。
我们一直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回头看,其实我们真的输了一路。
我们一直到今天,还在不断补着孩时没有学会的功课。在人生中许多的失败、教训,只是因为最初基础的缺失。
50多岁后,才知道:教育孩子在于两件事的平衡,一是呵护天性,帮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二是护航成长,引导孩子相信自己。
许多素质必须从小养成,总结四大关键词,提醒家长有四堂课,必须你亲自去上,任何人代替不了。
第一堂课:随时表扬,定期批评
原创者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每当有家长来求助,他都会一再叮嘱:一学期为一个疗程,坚持下来就能看见效果。
随时表扬,要做到不怕重复,逢人便夸。
比如家里有客人来,展示一些孩子平日的规划、作业成果、兴趣作品等等,当着孩子的面表扬他的努力和进步;
再比如在小区和邻居聊天,可以和他们分享孩子最近做的让你自豪的事。
这样的表扬不怕重复,哪怕听到孩子不耐烦地嘟囔“好了好了,别老提这些了”也不要停。
定期批评,最重要的原则是公开透明。
比如爸爸妈妈可以在每周一次的家庭例会上,指出孩子最近的一个主要问题,然后全家一起讨论、协商来找到解决办法。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批评的是问题,不是孩子;二是批评的是“我们”的事,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这是从“我”到“我们”的转变。
“随时表扬,定期批评”需要随时练习,直到内化成你的行为习惯,因为这是在帮孩子形成最重要的两个品质——责任心和自信心。
随时表扬,会让他更有自信接受挑战;定期批评,会帮孩子解决问题、担起责任。
第二堂课: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既然是传递赞美,它就是双向的,包括在家里利用各种机会传递老师对孩子的赞美,也有到学校开家长会,或者和老师私下沟通时,传递孩子在家对老师的赞美。
我们一定知道,孩子常常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某个学科。因此,传递赞美会让你成为师生关系的架构师和润滑剂,孩子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传递老师的赞美,就是家长会后你要及时向孩子传递老师的赞美。
尤其一个正提心吊胆等你批评的孩子,得到的却是老师赞美的信息,他会受到莫大的鼓舞。
现在我们怎么传递对老师的赞美呢?
你可以重点抓住对老师来说,最犯怵一个场景,就是家长群。
如果孩子学校的家长群里有老师,在群里交流的规则有两条,一是向老师的辛勤付出表达赞美。注意不是说空话,而是要有细节。比如,老师在群里发了孩子吃午餐的表现,你看后可以回复“感谢老师第一时间发来照片。看到孩子比家里吃得香,我就放心了。一定是孩子在学校吃饭更有规则感”。二是用分享经验的方式回应老师的信息。比如还是吃饭规则,你第二周可以在群里回应,“借鉴学校里的用餐规则,我们全家也制定了三条规则:1.家长不在饭桌上看手机;2.孩子要均衡营养;3.不把饭菜挑到孩子的碗里。试用一周很有效果,和大家分享”。
其他场合,尽量少说话就是对老师的最大理解。
第三堂课:为孩子组织一个小团队
家长都有这样的矛盾,既担心孩子交不到朋友,在学校太孤独;又怕孩子交友不慎,沾染上不良风气。
有的家长还怕管得太严,反而变成孩子的对立面,只能选择观望等待。家长要主动出击,为孩子组织一个小团队。邻居、同事、闺蜜的孩子,都可以吸收进来。哪怕年龄略有差异、不在同一所学校都没关系。只要有意识地定期组织一些活动,聚会、画展、电影等,让孩子们常聚在一起。
你会发现,这样一个自组织小团队好处很多。
首先,它能帮孩子认识规则。
当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参观,一起学习时,谁违反了规则,就会受到来自团队成员的压力,这会促进孩子思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其次,让孩子学会让步和妥协。
小团队具有社会化功能,帮孩子意识到世界不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愿意做的事团队中的其他人不一定感兴趣。发生冲突时是要维持友谊还是坚持己见,怎么做能受到团队其他成员的欢迎,这些都是孩子解决问题时要思考的。
这样,在一次次团队活动中,孩子知道了哪些是原则和底线,一步步从自我为中心走向团队的共同目标。而且,这个小团队一定要尽早组织,如果你不提前,那孩子迟早会自己形成一个小团体,这时候你再干预介入,就会出现冲突,很难掌控局面了。
其实,小团队也是孩子的“重要他人”,是孩子成长的得力助手。
第四堂课:培养孩子“学会输”的能力
尤其是今天的孩子,从小报了各种兴趣班,拿了证考了级,走进小学的时候个个身怀绝技,都想着怎么把别人比下去,学习“输”实在太重要了。
按理说,学校确实是让孩子“学会输”的最安全的地方。
孩子可以通过体验各种课程、参加各种社团、经历各种机会、扮演各种角色判断出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优势在哪里,短板不足在哪。但现实情况距离达到这样的目标还有差距,还需要时间。所以,只靠学校是不够的,一定要在家庭给孩子补上这重要一课。
比如,孩子和妈妈下棋总是赢,要建议他去找棋艺更高的爸爸切磋。如果输了,你要观察他输棋的状态,是着急、委屈还是不甘心?等下完棋,他情绪平稳了,可以请他说说“输”的感受,从爸爸身上学到了哪些“新招”?下次准备什么时候再和爸爸对招?有没有信心翻盘?
让孩子学会输不是为了输,输不是目的,而是要体验过程。孩子经历过输,会懂得如何平衡心态,如何管理情绪,如何找到位置,如何作出决策。
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关系都以“在一起”为目的,唯独有一种特别的关系不一样,那就是亲子关系。
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是以分离为目标的。
我们负责养育他们,并引导他们学习与自己、与这个世界如何相处,然后目送他们离开我们,独自去闯荡。
当我们深刻地理解这种特殊的关系后,才会知道怎样与孩子的成长合作了。
我们是陪伴者,不是代办者;
我们是引导者,不是指挥者;
我们是倾听者,不是灌输者;
家长的四堂课,我们必须不折不扣,不断自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