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图书馆的启示
嘉兴图书馆举办的各种知识服务的类型也让我们大开眼界。
举个例子,他们给老年人开的线下课。有一个系列课程是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教什么?从最简单的,怎么连上Wi-Fi教起。就这么个简单的事,如果没有人教,一个70岁的老人,他可能真的就不会。
我们平时给父母买个手机,家里Wi-Fi给他连上,就说你用吧,不会的地方你问我。但是,如果换个地方,他们不会连Wi-Fi怎么办?子女都想不到的事,嘉兴图书馆通过公共服务的课程来解决。
除此之外,还有,怎么安装手机App?怎么收藏微信图片?怎么用淘宝买东西?怎么使用视频聊天?怎么预约挂号就医?怎么用滴滴打车?怎么查公交班次?等等课程。
这些课程,跟我们想象中的课程不太一样。它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认知,也不需要什么名师,它只是一种贴身的服务。需求量就大得很。
那怎么发现这种需求呢?我们坐在公司里想,老年人需要什么知识服务?想破脑袋,可能是健康课,养生课。
但是嘉兴图书馆就发现,老人有一个很重要的需求,是怎么制作电子相册。课程内容很简单:就是怎么下载制作电子相册的软件:怎么添加图片、音乐、导出视频、设置格式、怎么转发给别人,怎么增加文字,怎么编辑,怎么装饰,怎么把文件去保存下来,怎么跟别人分享和互动等等。在老人的生活里,制作电子相册,这是为数不多的,他们力所能及,又能体现创造力,还能作为社交货币的工具。这样的需求当然就很大。
这样的知识服务需求,如果不是真的和用户在一起,获得真实的体感,坐在办公室里想,怎么可能想得出来?
现在那么多人想做知识服务,一说到用户需求,就想着怎么做一堂教人发财,教人谈恋爱的课,其实想象力很贫乏。因为这都是隔着互联网,把用户看成一个个ID地址,假想出来的需求。不说别人,就说我们得到App,觉得自己很有操守,也很为用户着想,但是我翻了半天,为老年人也就做了一个怎么防骗的课程。说到底,还是把老年人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来训,并没有真正地在服务这个人群。互联网隔绝了真实生活,也限制了我们想象力啊。
而嘉兴图书馆用了很少的一点公共预算,仅仅几十个正式员工的编制,做到这么大规模,这么深度的知识服务,秘诀在哪里?
秘诀在于:运营深度的用户关系。
所有的创新本质都是连接。
如果一项创新仅仅止于当连接器,那么它极其脆弱。怎么才能巩固它呢?
只能是对资源的深度整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一个企业和用户关系的深度,分成了四个层次,分别是:流量、用户、会员和共同体。
流量,只是找你要资源。
用户,他会找你要感受。
会员,他会找你要归属感。
最高级的“共同体”,他会要求你负起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