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巫术是文明的活化石
李泽厚《由巫到礼,释礼归仁》一书分析了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西方那样的宗教,但儒家的礼仪可以替代宗教的功能。礼仪和宗教都来源于远古时期的巫术。在西方,巫术分流出了两个部分,发展成了科学和宗教。在中国,巫术却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所以中国才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功能,
宗教和巫术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巫术是人和神进行沟通的手段,人们认为通过巫术就可以和神沟通,可以掌握神的意志,甚至可以让神来为自己服务。比如祭司求雨的时候,就认为通过巫术可以呼风唤雨。宗教则认为,神是高高在上的,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是两个世界,人类根本不能掌握神的意志,只能听从神的命令,接受神的安排。换句话说,人类在巫术当中是主动的,在宗教当中则是被动的。
远古时期的中国有两点和西方不同,这决定了巫术在中国发展成了另一种样子。
首先,从远古时期开始,中国人供奉的神灵其实就是自己的祖先,商朝人所供奉的天帝其实就是他们自己的祖先。实行宗法制的周朝就更是如此。一直到明清时期,中国人在祠堂里供奉的仍然都是祖宗的牌位。
远古时期的中国还有第二个特征,那就是祭司们的首领也一直是部族的政治首领,也就是所谓的“王”或者是“天子”。换句话说,神权和王权是由同一个人掌握的。
良渚文化距离今天大约五千年左右,在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个人的墓,墓里的陪葬品有一把“钺”,也就是大斧,象征王权。还有一块“琮”,也就是玉器,象征神权。这两件东西是放在同一个人的墓里,说明这个人既是祭司的领袖,也是政治的领袖。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也留下了类似的证据。比如《史记》里说,大禹的儿子,也就是夏朝的开国君主夏启,曾经当众跳过一支叫《九代》的舞蹈。李泽厚先生指出,这支舞蹈其实就是巫术舞蹈,《史记》里的这段话说的其实是夏启作为一个祭司在通过舞蹈与神灵沟通的情景。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桑林祷雨”,说的是当时发生了大旱,五年没有收成,商汤就在一片桑树林里向神灵祈祷,还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作为祭品,结果真的下起了大雨。李泽厚先生认为,这个故事说明商汤其实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祭司。
在西方古希腊的祭司们一般都待在神庙里,专门负责和神对话,不会过问城邦的政治。古代中国的神权和王权却是合一的,这造成了什么结果呢?
古代中国的大祭司同时也是政治领袖,而政治领袖在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和其他部族打仗。打仗必须要清醒和冷静,不能搞那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否则就可能导致亡国。中国上古时期的战争又特别频繁,特别残酷。史书中记载,大禹曾经召集各个部落来开会,当时有上万个部落来参加。后来周武王也曾经会盟诸侯,就只剩八百诸侯了。到了春秋时期,就只剩一百多个国家。战国时期就只剩下“战国七雄”,到最后就只剩一个统一的秦朝。
于是,对于神的敬畏,在古代中国就越来越淡。巫术在中国就发展成了另一种样子。
巫术的两个方面:技术和情感。在中国的远古时期,巫术也兼有这两方面特征。那么这两个方面在古代中国又发展成了什么呢。
先来看技术这个方面。在古代中国,负责巫术的就是政治领袖,政治领袖想的是怎么用巫术来维护统治。到了西周时期,著名的周公就把巫术中技术的那一面加工了一下,把它变成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也就是所谓的“周礼”。这个过程是怎么完成的呢?
首先,巫术当中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变成了礼仪当中的各种规矩。我们曾经说过,祭司们因为负有重要的使命,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经过总结和提炼,就变成了周礼中的各种成文规定。
比如祭司们长期观察天象,对于历法和节气拥有了很多的知识,周礼当中就把这些知识进行了总结,变成了迎春之礼、迎秋之礼之类的礼仪。这些礼仪的功能除了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实也是在指导农民,春天来了该播种,秋天到了该收获。祭司们的丰富知识,在中国没有变成系统的科学,而是变成了各种实用的规矩。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叫作实用主义,也就是古代的中国人更多关注和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对抽象的科学研究缺乏兴趣。
其次,巫术当中的各种动作,变成了礼仪当中的动作。我们都知道,所谓的礼仪往往表现为一套动作,这套动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求是很严格的。甚至像磕头这个动作,都有很多规定:有的时候头必须着地,发出响声,有的时候就不用这样;有的时候磕一个头就可以,有的时候要三跪九叩。为什么这么严格呢?因为这些动作其实都是来自巫术当中的动作,而巫术是非常严格的,因为远古时期的人们相信,如果进行巫术活动的时候,把动作做错了,那就会触怒神灵,就会给族人带来灾难。
巫术当中还有情感的那一面,这又是如何转化的呢?巫术当中的情感,其实就是对于神灵的敬畏。我们前面说过,古代中国所谓的神灵,其实就是祖先。周公创造周礼的时候,就是把对于周人祖先的敬畏,作为周礼的情感基础。这种情感既有神的一面,又有人的一面,因为祖先是既有神性,又有人性的。我们可以看出,在周公的时代,周礼在情感的方面,其实还保留了巫术的一些特征,也就是对于神灵的敬畏。
古代中国的战争使当时的人们越来越不相信神灵,而相信人自己的判断。所以在春秋时期,这种对于祖先神明的敬畏之情也就淡化了,周礼也就失去了情感基础,于是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一心想要恢复周礼的孔子,就要为周礼寻找一个新的情感基础。
孔子的确做到了。他找到的这个新的情感基础叫作“仁”,仁义的仁。什么是“仁”呢?“仁者,爱人。”所谓的仁其实就是对于他人的爱。那我们最爱的人是谁呢?首先就是我们的父母。所以孔子就把对于父母的爱也就是“孝”,作为一切情感的基础。你如果孝顺你的父母,也自然会友爱你的兄弟,尊重你的朋友,忠于你的君王。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百善孝为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