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算法还是数据?
(2019-04-09 11:45:44)分类: 海南 |
我是算法还是数据?
我是算法?还是数据?
或者说:我们该怎么编制自己的算法?
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中有一个观点,说在未来世界,只有1%的人掌握算法,而其他人,99%的人,只能提供数据,沦为毫无用处的人。
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那真是让人泄气。如果你不是个程序员,甚至不是大公司里面,掌握核心资源的程序员,不是那些大老板。那大概率就会活成后面的那99%的人了。
但是,让我们重新定义“算法”这个词。
请问,世界上第一个程序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你可能会说,应该不会早于20世纪40年代,因为那个时候才有计算机啊。实际上,要比这个早得多。
再早一百多年,19世纪初期,法国人雅卡尔,就发明了穿孔纸带控制的纺织机,准确说是纺织提花机,这就是后来计算机用的纸带打孔机的原型,这就是算法。更早,1796年,瑞士人法布尔发明了八音盒。在一个轮子上做一些凸起,随着轮子转动,就能够驱使八音盒奏出制定的乐曲。再早呢?其实整个生物界也都是程序驱动的。比如一颗植物种子或者一个动物物种,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不过是一个程序的展开过程。
所谓的编制算法,其实就是定下一套预先设定的程序,然后遵照执行。不管执行它的是计算机还是动物还是人。这一点非常关键。
只要符合以下三个特点的程序就是算法。哪三个:第一,底层中立;第二,潜在无头脑;第三,结果有保障。
第一,底层中立。就是说,它没有什么倾向性,他面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态度。这个好理解。你启动了一个算法,其实就放弃了对行动的主观控制权,而是反过来主动要被算法控制。
第二,潜在没头脑。歹也好,好也好,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其他地方我都看不见。阿甘、郭靖都是这样的人。看起来呆呆笨笨的,但实际上,这就是算法的确定性,一旦定下程序,就不再受意外和临时情况的干扰。
第三,结果有保障。所有人只要知道你的算法,就能预期你未来的行动。
这么说来,我个人的努力,其实就是暗合了这个算法模式。虽然我不懂编程,但是,我也在编制自己的程序啊。比如,每天发一篇博客,到今天12年了,一天也没有中断过。这件事我承诺再干20年,要超过今天男人的平均寿命才能停。这是算法吧?这就是按照算法的逻辑来约束自己的行动的。
看起来,坚持一件事,精神可嘉,但也仅止于此。但坏处也很多,就不能随机应变了啊。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做事,最大的好处,不就是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及时反馈,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吗?现在搞出个算法,算法一定,还底层中立,还要像郭靖一样没头脑缺心眼,还要可预期,那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灵活性怎么保证呢?
下面说说编制个人算法可以带来的好处。
就拿我每天坚持每天写一篇博客来说,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内容产品,而是一个信用产品。
热这十几年的坚持,就会是一个无法跨越的门槛。因为这是时间积累出来的门槛。甭管一个人多有钱,多有天赋,都是不能轻易绕过我建立的这个门槛。
像我们这样白手起家的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禀赋,什么是我能凭空制造出来的资本?就是这件事。我坚持做一件事,我说到做到了。这就是未来我做任何事情的信用资本。
前一篇:5个摆脱过度思虑的方法
后一篇:未来大学的变革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