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生活的智慧
(2019-02-07 08:59:31)格言生活的智慧
今天的社交媒体上,大量格言越来越频繁地被转发,比如: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一些早已去世的格言作家也变得更加广为人知,新的格言书籍依然受到出版商和读者的欢迎。人们为什么会那么喜欢格言,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文化需求好像也变得越来越明显?让我们来分析什么是格言文体,以及格言体流行的原因。
格言并不是英语世界的一个显著传统,但它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流行经久不衰。人们像需要一种真理和智慧的引导一样,喜欢阅读格言。就像英国诗人奥登说过,“格言必须让读者相信,它要么是普遍真理,要么起码是对一个阶层的所有成员来说都是对的,(它)跟某一个读者确信的东西无关。”
也有评论家说,格言有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品质,仿佛你是个局外人,或者让人觉得,如果你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话,你就是个榆木脑袋”。
比如,刚出版的格言集《史诗的失败:靠冥想为生》中,就有大量类似这样的格言:
我们没有选择自己的工作,我们只不过是对此表示同意;
现实是一朵绽出一千瓣花瓣的玫瑰”等等。
那么,格言到底是什么?它和谚语、警句等有什么区别?
格言是一种很难下定义的文学形式。
和谚语比较来看,谚语往往凝聚了一种实用智慧,比如说“及时缝一针能省九针”,表示及时行事,事半功倍;而格言戳中的往往是普遍真理。《企鹅版文学术语与文学理论词典》的解释是,“格言是对真理或教条的简洁陈述,是一种精辟的概括。形式可以幽默诙谐,也可能不是。”
简洁性只是格言的一部分。格言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人们默认格言所说的都是事实。所以,格言也会有一种傲慢的特点,格言作家会觉得自己和读者不是平等的关系,就像他们从高处抛下几丝真理,读者们要么接受,要么扭头离开。但是,格言表达的内容,又需要是能引人思考的,它需要包含一些哲理、智慧甚至悖论的元素。就像哲学家苏珊-桑塔格曾说过的,“格言是一种贵族思考的标志。”
换句话说,格言陈述的是普遍事实,能说出格言的人,基本都有一定的权威,而格言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乎意料的,是矛盾或者幽默的。
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格言,格言是一种带有诗意的文学形式,它可以归入哲学甚至神学的范畴,更加引人深思。很多哲学家、诗人、甚至艺术家,都创作过大量格言。像尼采、叔本华、帕斯卡、奥斯卡·王尔德、还有中国的孔子。
以尼采为例,尼采的格言录中既有大量只有一两行字的短小的巧言妙语,比如“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最终还是会因为自己的自我贬低而得到自尊”;也有一两页长度的迷你文章。
格言主要有两种类别,
一种是“戛然而止,结束整个话题”;
另一种则会“打开你的思路”,引发进一步思考。而格言的基本范式应该在于,它“会让你面露一丝苦笑,同时内心感到震颤。格言的主题是人性,它剥离了表面的幻觉。它不一定甘甜悦耳,但倾向于引人深究”。
也许格言的文体特点,像简洁、充满智慧、引人共鸣等,比较适合社交媒体环境的传播气质。但是,在网络时代读了那么多格言,我们的生活真得变得更有智慧了吗?
前一篇: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后一篇:不同的社交媒体会有不同的体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