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未来汽车价值链变革(初探之一)

(2018-12-27 09:58:37)

未来汽车价值链变革(初探之一)

如今,全球汽车产业正在进入快速变革期,软件、出行、技术成为“热点词”。聚焦未来中国未来汽车行业,“私家车”、“无人驾驶共享出行”将并存,行业格局的改变将带来价值链的革新。
展望中国市场,2030年至少有30万台无人驾驶车辆。
在此趋势下,中国汽车价值链正在经历技术革命与整零关系重构、渠道与销售创新、后市场革新以及共享出行崛起等四大关键变革。
首先,未来零部件价值重点将持续转移,从利润的角度,自动驾驶硬软件将贡献更大价值,32%的零部件利润将集中在自动驾驶领域。随着硬件通用化、软件占比提升,整车厂(OEM)开始主导对供应体系的重构,供应商面临挑战。
其次,在渠道销售方面,未来,以数字化、跨界融合为手段,以全新功能与形态的渠道为空间,以场景为触点的新零售将深刻影响用户体验。
数字化全渠道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中后台与各渠道间实时联系,进而根据渠道承载能力,进行资源整合和有效配置。用跨界融合创新了解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搭建全方位消费场景,并以消费者为中心提供产品与服务上的创新,增强用户体验。渠道形态重组是基于渠道自身特性,有针对性地服务不同客户,并根据渠道差异化优势进行互补分工,确保销售精准化。
未来出行业态趋势

中国移动出行车队数量预计将于2025年达到约1200万辆,其中,受交通拥堵情况和消费者对共享服务的高接受度推动,网约车将占主导地位,分时租赁短期高速增长,中长期与无人驾驶出租车合并发展。而出租车和传统车辆租赁(长短租)则将进入成熟期,机会有限。
在实现未来出行服务格局过程中,价值分配由“拥有和运营”转变为“科技和服务”,产业链的竞合关系与战略随之改变。
至2020年,网约车将是主导的出行服务形态。伴随着补贴竞争、数轮兼并收购及政策成熟,中国出行市场的上半场已经基本结束,当前移动出行市场已形成以网约车为主、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
但同时,市场仍存在“区域型赢家”的可能性,属地化运营、地方政府支持、本地资源的获取是关键成功要素,下半场中仍有一定机会,越来越多的主机厂也在中国市场推出了移动出行服务。
作为移动出行的主要组成部分,网约车的价值分配仍以车辆的销售、租赁运营及服务提供为主。但在现阶段,分时租赁依然难以实现普遍盈利,而需求可替代、供需匹配难、运营复杂性等带来的低出租率和高成本是主要原因。
展望未来,绝对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依然是移动出行需要解决的时代性课题,高阶别自动驾驶、新能源、数字化将成为解决之道。最终,伴随着智能网联与新能源车辆的普及,未来出行将更高效、更经济、更安全、更环保,为使用者带来更优质的出行体验。
未来完全自动驾驶成熟后,无人驾驶共享出行里程将有较大幅提升,出行的“共享”属性将被完全释放。政府监管、开发商技术突破、整车厂品牌与销售、出行服务商成本控制及用户需求都是未来无人驾驶共享出行的驱动力。
自动驾驶算法的成熟是出行服务盈利关键,算法价值也必须通过移动服务兑现,因此,移动出行服务商与科技提供商将高度融合。随着未来出行服务行业格局的变革,具有自动驾驶技术和出行服务运营经验的科技型企业有望贯穿价值链。
而现在正是各大参与者积累经验的黄金时期。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汽车在未来都终将演变成全自动驾驶汽车或者“无人驾驶出租车”,但在2025年之前投入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主机厂如果能主动迎接这一新兴细分市场机遇,趁机站稳脚跟,赢得客户并积累宝贵的早期经验,则可为下一步进入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做好充分的准备。
 
潜在市场规模
从拥车到新型出行概念的转变不可阻挡,但这一转变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全球汽车市场的规模仍将以私家车为驱动,但与此同时,新车销售将向新型出行概念强势转移,预计到2020 年,用于新型出行服务的车辆将占总新车销售的13%,到2025 年将上升至20%。
预计2020-2025年间,网约车司机的数量将出现快速增长,达到约5700万人,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13%。欧洲、美国和中国的定制网约车和出租车的年销量到2020年预计可达到100万辆,到2025年将增至250万辆。再过五年(2025-2030),随着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出现,定制汽车的数量将会翻番,达到500万辆。 
在2020年以前,对提供按需出行服务的定制电动汽车来说,它的主要区域增长驱动因素无疑是那些已经对个人通勤汽车(PMVs)表现出需求的市场。中国将占据约60%的市场——超过北美、欧盟、中东和北非占比的总和
 
关注重点转向乘坐体验
共享出行汽车概念的优化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关注重点,从驾驶体验转为乘坐体验,这意味着需要通过灵活的车内设计来满足不同的使用情景,重点关注耐用性和适用性,并为车辆添加更多新功能。
定制汽车是一场全新的博弈,它不仅能够解决乘客当前的诸多痛点,例如车辆满员时的乘坐体验很不舒服、无法在后座控制空调、无法搭载婴儿车和轮椅、讨厌与高谈阔论的司机尬聊等等,更重要的是,它能给用户提供满意的功能,带来惊喜和独特的体验。 
这些功能应当基于未来出行体验的核心要素:互联、信息娱乐和定制。通过设计方案来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高效”模式可以让他们在途中工作;“休憩”模式可供休息甚至补觉;如果要去参加派对或者到一个新的城市观光,则可以选择“娱乐”模式。定制网约车将在接客途中根据用户所需自动进行内部调整。
未来,汽车产业链的利润点从前端的整车销售环节向汽车后市场倾斜,多元化服务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其中,汽车金融是成为连接整车销售和后市场服务的重要一环。
 
零售金融:新车市场
中国新车金融快速发展,汽车金融渗透率(使用汽车金融产品销售的台数占总销量的比重)从五年前的13%提升至目前接近40%,预计在2020年将超过50%。但对比欧美成熟市场,中国的新车整体汽车金融渗透率还存在不小差距。
受汽车消费市场成熟、政策逐步管理有序、更多企业入局等因素推动,中国汽车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发展,未来5-10年有较大的渗透率提升和行业发展空间。
具体至细分市场,汽车零售金融市场从业务模式来看分为贷款、回租和直租,其中回租的模式类似于贷款,汽车所有权均属于终端消费者。贷款类中,银行和金融公司是主要玩家,占绝对主流。在回租与直租方面,主要由融资租赁公司开展。目前,回租占比更大,但受监管收紧等影响,未来的增长态势上将弱于直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