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不靠谱的产品
(2018-12-12 11:23:57)贩卖不靠谱的产品
天气预报不只是一种天气动力学的预测,它更是一个对天气信息翻译和传播的过程。天气预报本质上是一个气象内容服务产品,它有三个层次:气象数据的观测和预报、气象内容的解读和传播、气象信息的指导和服务。由于技术局限,天气预报又存在一种“测不准概率“,这让它看上去像一种“不靠谱的产品”。窦志钢认为,有三种方法,可以提高这类产品的用户满意度。在美国,商业气象服务产业,已经很成熟、很专业了。如今,中国的气象服务也开始走向商业化发展。商业化气象服务的勃兴,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小趋势。
天气预报或预报天气,不应该只是发布一个单纯的气象数据结果。而是要把天气预报理解成一款服务性的气象内容产品,它需要给人们提供一个完整的气象服务过程。好的气象服务,应该包括气象信息的数据观测、气象内容的产品设计、交付方式、用户体验和反馈交流等。
从时间的纬度上看,天气预报的传播,也经历了电视时代,互联网时代,到移动端时代。不同时期天气预报,产品形态也不一样,背后的产品逻辑也不同。
移动端的天气预报服务类软件,提供的服务,最主要的就是“天气信息的实时查询”。随时更新,随时查询。而在电视媒体上呈现的天气预报,其实是一种天气预报节目。它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主持人对天气信息和气象知识的解说。所以,当听到“天气预报不靠谱”的说法时,我们认为,天气预报节目应该先从播报方式上更靠谱起来,提高它的服务性。
从气象学角度看,因为学科技术的天然局限,天气预报很难做到“精准”、“靠谱”。从传播学角度看,预报天气其实可以做到解说得更好、传播得更好,让用户觉得有用、用得舒服。在解说天气预报这类“看似不靠谱的产品”的时候,怎么才能提高用户满意度呢?分享了下面三种方法:
首先,要说人话,不说气话。
这个气是天气的气,也就是说,做天气预报服务,要避免说太专业的气象术语。比如,西北地区中南部局部地区有小到中雨。我们觉得,要尽量把专业信息,翻译、转述成普通用户最容易懂的话。在这一点上,移动端的天气服务软件也在升级它们的服务意识。比如,我们现在熟悉的“体感温度指数”或“实际感觉温度”,就是美国著名的Accu
Weather公司的创始人提出的概念,它取代了过去不太准确“风寒指数”的说法。
国外对天气预报的一种表达,气象翻译( Weather
Interpretation)。做天气预报实际上就是在做翻译,把天气变化的信息,解释、翻译给你的用户。你翻译得越好,用户就懂得越多,就越理解天气和自己的关系。天气预报才更能成为指导、陪伴人们日常生活的功能性服务产品。它的指导性和陪伴性越强,人们越离不开它。
第二、用多语言展示你要传播的内容。
天气预报作为一款解说类产品,不能只依赖口头语言,还要使用身体语言,视觉、听觉等技术,辅助解说天气信息。世界气象电视节曾经提炼过一个优秀的气象节目应当注重的四个方面:独创性(Originality)、演播技巧(Presentation)、画面包装(Stage
Decoration)、总体感觉( General
Impression)。在这点上,国外的气象服务机构做了很多大胆尝试,比如他们会借助科技,把天气预报当作特效电影来呈现。
美国气象频道已经开始尝试结合最先进的科技,比如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或MR(混合现实)技术,来进行天气信息播报。比如,他们会把在《堡垒之夜》这类虚拟游戏中用到的虚拟引擎(
Unreal
Engine)技术,应用到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中。天气预报的主持人,同时也是一个气象学家,借助这种技术,他们会在演播室中一边讲解,一边让观众感受龙卷风或飓风来袭的现场细节。比如,10毫米的降雨呈现在街道上会是什么样子;10级的台风刮倒房屋或电线杆会是什么场景。各种电光石火的逼真效果都会在眼前呈现。
这种把特技引入天气预报节目的方式,不仅能有效地向公众传达极端天气的灾难性影响和预防措施,也极大地增加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所以,在美国,天气预报一直是最受欢迎的一类节目,天气预报主持人也是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
第三、主动消除误会,管理用户预期。
我们反复强调,天气预报应该是一种服务性和指导性的气象产品。或者说,气象信息最早作为服务于军事的机密信息,已经演变成面对大众的服务性信息。天气预报的从业者,包括气象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制作天气预报信息的传媒人、解说员等,都要抱有一种心态,就是如何能让天气信息更好地指导、服务人们的生活。比如,在研究专业的气象数据之余,可以通过各种互动的方式,主动向用户多做科普,介绍天气预报的科学原理、气象概念,比如为什么蝴蝶效应会导致天气预报不准等。这也是管理用户预期的有效手段。
前一篇:“我们”和“你们”
后一篇:美国法律如何管到全球八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