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仪式感的由来

(2018-11-08 23:24:19)
仪式感的由来

感官心理学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颜色、声音、触感都能在我们的意识乃至潜意识里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如果用在销售上就变成了营销。

营销和销售最大的区别在于,营销能够营造一种氛围,突显商品的价值感,让人们心甘情愿花高价买下商品。

从广义来看,营销就是一种仪式。“仪”代表“仪仗”,商周时就有仪仗队。

当时天下一家,要么是姬姓,要么是姬家的亲朋好友。后来生产力逐渐发达,有些贵族分到的土地已经装不下他们的产能,自然就萌生扩张的欲望。

刚开始大家都是亲戚,过了几代之后很多亲戚都没见过面,但毕竟是一家人。

第二这些人都是贵族,讲究吃相。最重要的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怎么吃。

在意“吃相”的贵族怎么打仗?

我带一帮人,你带一帮人,并不真的交战。大家打的是仪仗,所有的气势和威武尽在不言中。如果一帮人像民间械斗那样,不成体统。

武侠故事也是如此,真正的高手对决不必出手,聊一聊就知道对方的底细。

“仪”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是庄重,形势如仪,那种氛围和架势不知不觉就会影响你。

其次不是真干,不动真格就把事情解决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生活里处处可见仪式感。什么事都要讲直接效果的那种人,不会有这种仪式感,心里头不宽裕,很狭促。

内心宽裕的人一般会有个爱好,认真地做着别人看起来无用的事,用仪式感点亮平淡的生活。“贫家净扫地,贫女好梳头。”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非常注重“仪”和“理”。

北京有好几个“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还有先农坛,好像都是用来做很无用的事。

比如先农坛,皇帝会在仲春亥日祭祀先农,以示对天地和谷神的尊重。

皇帝要营造一种以江山社稷为重的氛围。“江山社稷”里,“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皇帝去先农坛之前要饿三天。皇帝天天花天酒地,突然饿三天比我们难受多了。有的皇帝会喝点米汤,虔诚点的皇帝连米汤都不喝,敬事如仪。


先农坛中的一亩三分地是皇帝亲耕的田地,位于观礼台的南方,俗语“一亩三分地”就是由此而来。

皇帝的行为代表了一种范式。在万恶的旧社会,帝王哪怕表演,每年也要做这件事情。

不仅是先农坛,放眼全球文明,从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到基督教教堂,都在塑造仪式感。

去欧洲玩就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

当你身处教堂,不知不觉就会觉得人很卑微。

有位朋友说,别说教堂,哪怕五星级酒店就能让你不敢造次,立马意识到自己是文明人。


“仪”就是让你跟日常生活,跟眼前的苟且划出一个隔离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