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锻练吧
职场是场马拉松,拼体力拼的是持久力。
加入一家公司,并不代表你职业生涯的制高/低点。它只代表你当下的能力,暂时匹配到这样的起点。
人的职场寿命长达 40
年,是一场超级马拉松,拼的不是开始时谁更快,拼的是持久的耐力,看谁能拼到最后。
大部分同事都从月薪 5k
的起点出发, 最开始人人都攒着一股劲,熬夜追热点,彼此之间谁也不服气。
不出半年,开始有人叫苦叫累,宁愿多睡几小时懒觉。
想要超过比你有背景、比你更聪明、更有经验的人,你只有比他更拼命、更持久的付出。
京东在招管培生时就会着重考察这一点,刘强东说,拼三个月、五个月容易,很多应届生都能做到,但持续的拼三年、五年、十年就很难。谁能拼到最后,谁就赢了。
一年风光靠的是三分钟热血,十年登顶靠的是热血难凉。职场是场马拉松,拼的就是持久力。
锻炼身体要趁早
长期的安逸和舒适,削减了我们应对变化环境的能力,我们身边一切让生活变得更便利的东西:网购、外卖、空调,都在试图让我们逐渐依赖现代文明的保障,这种保障在不知不觉中夺走你的体能,同时也会将你的意志力一并打包带走。
但这里有个问题,你的体力是这辈子就100点么?用完就走了?并不是,人的体力和精力是动态的。
如果你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其实位高权重者特别热衷锻炼身体。比如很多外企的外派高管,中午是不吃饭的,午休的时间全部用来去健身房了。
经常锻炼的人,体力可能不是100点,而是120点,体力恢复速度比普通人快50%;因为他们的锻炼既有周期性,又有强度,且强度足够高,高到可以挑战当下的耗氧量边界。这种挑战每次都能让边界不断地微弱上移。长此以往,边界上升非常可观。
他们在体能上超过你一点点,反应到每件事情上就都比你强那么一点点。
这里多一点点,那里多一点点,时间一长,他在做其他任何事情上都会比你做得好,那他当然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逐渐培养运动热情
中国人对体育的热情,在全世界范围来看真的算很低。男人除了球类以外,其他运动类型的爱好者很少,女人基本上除了减肥需求外对体育很少有真正热爱的。
很多人认为竞技类体育只有观赏意义,因为人是操作工具的动物,工具能帮助肉体更好地完成任务。在他们看来,在绝大多数人类已经摆脱了体力劳动的今天,体育只有观赏价值和仪式价值,早已失去了实际价值。
然而这种观点是狭隘的,静态的。
如果按照这些人的理论,人类用尽科技、新材料,投入巨资,就为提升游泳和短跑1%的速率,那是最愚蠢的事情,因为只要跳进交通工具就能轻松超越肉体能达到的速度极限。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不断加码巨资,就为那1%乃至0.1%的提升,所以难道全世界都看不透?就你聪明?
你换个思路去想,自行车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而不是交通工具,其好处都有啥?
自行车比赛是人类用自己的生物能源达到自己最快的速度,同时和路面作斗争。不仅可以提升无氧运动阈值,快速骑行还可以给呼吸和循环系统来接近极限的负荷强度。
自行车这项运动的持续性很强,很少有运动能像自行车一样连续几个小时这样玩儿的。即便在间歇时间内肌肉逐渐放松,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这样多次重复刺激训练的结果,就是肺活量水平、肺通气效率、心脏的泵血功能都会明显地提高。
这种全局Buff用在生活中的任何其他事情上,你敢说没有意义吗?你知道为什么美国的投行喜欢花几十万美元去招美军退役军人吗?就是因为军人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可靠。而这种意志力是在长期的极限环境中磨练出来的。
体育运动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引导人们不断尝试新的极限,挑战原本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通过不断突破原本的上限,增加新的上限高度。这种意义是标杆式的,是旗帜性的,是仪式感的,类似全局Buff,能带动一切人类其他活动的能力。所以西方才那么重视体育,体育在生活中的地位极高。
骑车是一个引子,最重要的是从这个最易上手的引子着手,把生活调整为“有一点点难度但努力一下可以达到”的状态,不断推进自己的能力边界。
开始运动吧
人的一生都应该追求更快更好更强,而不是被已有的舒适困住。
而最有收获、最值得去做的事情,就是去做自己能力边界以上一点点的事情,多了受挫,少了没用,只有那刚好的一点点才最有性价比。
生活的意义,就是挑战极限,与自己作斗争,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边界和上限;毕竟,即便是享受生活,也需要强健的体魄。
不要让体力,成为你从未预料的那块最短的木板。
开始锻炼吧!从这个2018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