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三年和十三月

(2018-01-11 09:22:22)
 十三年和十三月

《十三年和十三月》是李大师对自身及台湾社会处境的研判和疾呼,他以知识分子的使命,民主斗士般犀利的笔触,写道:“社会给青年的教育,不该是先让他们少年老成、听话、做烂好人。应该放开羁绊,让青年们尽量奔跑,与其流于激烈,不可流于委琐;与其流于狂放,不可流于窝囊,老一辈的人自己做了“德之贼”,怎能再让青年人做乡愿?不让生龙活虎的青年人去冲、去骂、去诅咒、去上当、去摔跤、去跌倒……试问我们哪里去找朝气?”

在对整个社会、对当政者疾呼的同时,他真诚的剖白自己:“十三年来,我从儿童变成少年,从少年变成青年,困扰与苦难并没有使我忽视这十三年来的众生相,也没有使我这低调人生观高调一点点。我的消极是:自己不做乡愿,中国少一乡愿;我的“积极”是:打倒几个”伪君子”,宣布几个“伪君子”是乡愿。如此而已。我深信的人生哲学很简单:能少做一分懦夫,就多充一分勇士;能表白一下真我,就少戴一次假面;如果与覆巢同下,希望自己不是一个太狼狈的“坏蛋”;如果置身釜底,希望自己不 做俎肉,而是一条活生生的游魂!”

是不是很熟悉?李敖的这些话写在1962年,而这些话,分明是四十年前鲁迅先生说过的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这些话,分明是40年后那个少年韩寒的话:“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他们或深或浅,或老到或稚嫩,思想却异曲同工。无怪乎有人说李敖是台湾的鲁迅,也有人嘲讽韩寒想做现代的鲁迅。而韩寒对李敖也极为推崇,在《杯中窥人》里说他是“二十四品之外的叛才”。

在《十三年和十三月》里,能看出一代一代有思想和使命感的知识青年的成长轨迹,或许时代不同,或许隔着海峡,却灵犀相通。或者说,所有国家和政权下呈现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都没有新鲜事,不过是历史的继续和重复。我们的民智并未开多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修身养性
后一篇:缺点的机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