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玻璃的世界

(2017-07-03 22:36:58)
标签:

杂谈

《玻璃的世界》

 

      本来以为是一本闲书,没想到,看完了还真有点感慨万千。

      中国古代有没有玻璃?正确答案有。

      近年来,在战国、秦汉的墓葬里面都有玻璃制品出土。据考证,玻璃的起源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大概是公元前5世纪传到中国。

      但问题是,中国古代有大量的陶瓷、玉器,但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好像没有什么玻璃制品流传下来呢?中国开始有眼镜、玻璃窗这些东西,那要等到明清两朝了,那已经是从西方进口的产品了。

      这个其实原因不难猜,因为中国古代的瓷器制造水平实在太高了。

      相比瓷器,玻璃器皿有很多劣势,比如玻璃的导热性比较高,喝热茶时会烫手,瓷器显然更适用;再有,瓷器可以在表面画上漂亮的秞彩,但玻璃制品表面上可做的文章就少多了。

      所以,玻璃制品在中国一向都不重要,顶多算个小玩意儿,用途很少,我们的兴趣主要在瓷器上。

      确实,如果只是用来制造瓶瓶碗碗,没有玻璃,并不要紧。精美的瓷器更高档更漂亮,也更好用。可是后来人们发现,玻璃的用处远比瓶瓶碗碗多得多。中国人和玻璃擦肩而过,其实是错过了至关重要的发展机会。

      那西方人的玻璃产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西方没有适于烧制瓷器的高岭土。所以,从古罗马时代开始,欧洲人就只好生产玻璃,反正他们的主要饮料是葡萄酒和啤酒,和玻璃杯很配。结果就是,因为一直生产玻璃,欧洲人率先在玻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一开始,玻璃都是不透明的,因为有杂质,有点发绿的颜色。和陶器、瓷器比起来,只有劣势没有优势。但是,欧洲人在积累长期经验以后,到12、13世纪陆续取得了技术突破,可以生产出透明的玻璃和平板玻璃了。

      从此之后,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透明玻璃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后果极为深远。

      近几百年来的世界历史上,有两个最重要的突破环节,就是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当然,咱们不能说玻璃是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得以出现的原因,玻璃并不是充要条件,但玻璃确实是个必要条件。

      历史学家分析了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20个科学实验,发现其中16个都用到了玻璃,其中大部分甚至完全依赖玻璃。

      比如牛顿用棱镜对光所做的分析、巴斯德研制人工疫苗、汤姆森发明显像管等等。事实上,中世纪以来所有的科学实验室都充斥着各种玻璃制品,什么烧瓶烧杯等等,你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玻璃的实验室。

      这些是技术性环节,但玻璃对人更深入、更颠覆的影响在观念层面。这种影响今天很难察觉,因为今天的世界中玻璃已经无处不在。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内容,需要大家有一点想象力,想象一个没有玻璃的世界。

      比如画画,中国的艺术有一个传统,叫“书画同源”,也就是认为绘画和书法、写诗、赋文是同一码事。一个优秀的国画作品,必须做到“诗书画一体”。

      一个只会画画,不会写诗、书法不好的人,只是画匠,而绝不是画家。这种传统下的绘画,其实是符号堆积,要表达的是画家的某种情怀,而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反应。

      那反应真实世界很难吗?

      当然很难,因为人们很难凭空掌握,在平面上表现立体世界的各种复杂技巧。欧洲人刚开始也不会,后来是通过镜子和透明玻璃才逐渐掌握这些技巧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往往是让一面镜子反射要画的人物和东西,他是照着镜子里的形象来画。镜子帮助他完成了三维到二维的转化,他要做的就是一笔一划地把镜子里的图景复制到画布上。另一种办法,则是在模特和画家之间放一块透明玻璃,画家直接在玻璃上描出轮廓填充颜色,然后再按照玻璃上的图案在画布上画出来。

      你看,没有玻璃这个工具,中国的文人画,虽然达到了极高的美学境界,但是在写实,在反应真实世界这个方向上,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后来,西方的玻璃技术再发展下去,就出现了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等一系列应用,无论宏观还是微观领域,人的视觉都被极大地扩展。

      视觉被扩展是个不得了的事,因为视觉是人们最重要的感官,人类接受的信息中90%都通过视觉。视觉被大大拓展之后,有个非常重要的结果,西方人观察世界的角度出现了重大变化。

      你想,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人们理解世界,仍然主要依靠经典、靠反复注释圣人、祖先和神仙的话。但在玻璃技术大发展的欧洲,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依靠观察和实验。

      玻璃把权威从话语、从书本、从大人物的所思所想,转到了外在的证据,那些可以用玻璃制品看到的证据。所以,引发科学革命的实验法,在玻璃出现以后,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玻璃让无数人逐渐树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这个世界是可观察、可理解、可研究的。

      更进一步地想,在世界其他地方,人要是想看到自己的样子,只能用水盆或者是模模糊糊的铜镜。而西方人,可以从大块的明亮的玻璃镜子中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形象。

      这种仔细自我审视的机会,对人心理的影响,非常非常大。面对镜子中的形象,人们以全新的眼光发现了自我,把自己从周围世界中分离出来。在个人主义观念的形成中,明亮的大镜子是个重要的推动力。

      你看,13至16世纪,既是玻璃技术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欧洲个人主义观念大发展的时期,这还真就未必是巧合。

      当然,今天我们说这个话题,并不是说中西方近代发展的差异,主要原因就是玻璃,玻璃只是条件之一。

      但是这件事给了我们两个重要的提醒——

      第一,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用的,只不过我们暂时没有发现它的用处而已。我们立足于眼下的知识水准,着眼于当前特别实用的目标,其实根本就没有办法判定事物的价值,那怎么办?

      宽容,允许多元化的存在,多做建设,少做否定。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第二,这是我在吴伯凡老师的订阅专栏《伯凡·日知录》里面听到的一句话:“任何优势的取得,都有点像负债。任何一个优势的取得,都隐含着一个你意识不到的劣势。”

      遥想当年,中国人靠瓷器技术,大把大把地赚西方人钱的时候,怎么会想到,我们和一个有着神奇潜力的小玩意——玻璃,擦肩而过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习德鲁克
后一篇:海洋思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