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因素和你想说服的人有关,人们一般更相信自己的经验,喜欢坚持自己的立场,所以容易注意到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不过如果你强调消息的新颖性,比如你可以跟他强调,“我说的这是2016年的最新研究”,就可以减少经验对他的影响,因为人们对新事物有本能的好奇,当你说你的信息比较新时,他就可能更容易被说服。
第二个因素是,你是不是权威人士。我们知道,权威人士在传达信息时,更容易让人信服。但就算你不是权威人士,也许当时别人不接受你的观点,一段时间,比如几天或几个月后,人们可能又认可你的观点了。这是因为,比起信息内容,人们忘记信息来源的速度更快。一段时间后,人们只记得“有人说过什么什么”,而忘了说话的人是谁。
第三个因素是,你说的信息和对方有关吗?其他人同意吗?因为人们更愿意思考和自己有关的事,如果你说的事和他有关,你就更可能说服他。比如你劝别人买医疗保险,如果你指出对方以后得病的可能性,他就会想到万一有一天自己真生病了,是不是确实需要医保。
还有其他人的意见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那些主观的、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比如有人劝你毕业后工作、有人劝你留学,你也不知道哪一种选择更好,如果这时有其他人说:“我也觉得选留学更好。”那么,你被说服的概率就会增大。
总结了几个说服别人的小技巧。
第一是,告诉对方,“你可以自己选择做还是不做”。研究发现,当你让对方做什么事时,比如让对方捐钱或帮你干活,如果你加一句“你可以选择做或不做”,会有多出1倍的人答应你的请求。这是因为人们不喜欢被剥夺选择权,如果你只提出请求,他们会觉得你只给了他们一个选项,有被强迫的感觉,如果你主动指出他有更多的选择,他就会平和地考虑你的建议。
第二,在谈论对方不喜欢的事时加快语速。研究发现,当你说服他人接受不喜欢的观点时,适当加快语速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这可能是因为较快的语速需要对方迅速做出判断,没有时间思考如何反驳你。
第三,在谈论一件对方很熟悉的事情时,要动之以情,让他从情感上理解你。比如,你不想下班之后开车去接自己的另一半,不要理性地帮她分析,像坐地铁回家更快、绕远路太浪费时间,而是要疲惫地表示,我今天太累了,希望早点回家休息。反过来,在谈论对方不熟悉的事时,比如给上级介绍一个新概念,就要多从理性分析的角度说服对方。
第四,学会说对方的话,比如他们常用的词汇,他们熟悉的例子等等。因为这样可以增加他对你的好感,人们更容易被自己喜欢的人说服。比如如果你用计算机术语,来向法律人士解释一个问题,那么法律人士可能根本不能理解你在说什么,就很难和你产生共鸣。
最后,要想不被别人轻易说服,也有一些小技巧。比如可以思考对方的动机。你可以多想一想,你被说服后,他会获得哪些好处,当我们知道对方有利可图时,就会更加警惕,更不容易被说服。再比如,你可以在对方说话时不断提出质疑,质疑信息的来源、提出反例、或者是单纯地表示不喜欢他说的话。这样能打乱对方思考和谈话的节奏,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反驳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