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相矛盾的再认识

(2017-01-28 16:47:18)
标签:

杂谈

自相矛盾的再认识

罗振宇

 

      总结过去一年,我在认知上主要有两个大收获。

      第一是不要害怕自己处于矛盾的状态,有一个词我很早开始就挂在嘴边:“我认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从嘴里说出来的,从笔间写出来的都算。但是岁数越大,知识越多,就越觉得“我认为”这三个字,实际上是很难说出口的。回头细想,能轻率地说出口关于某件事“我认为”这三个字,往往是三种情况:第一是了解的信息不够丰富全面;第二是自己持有某种偏颇的立场,是用屁股在决定脑袋;第三就是一时间受到某种特定情绪的控制。如果不是这三种情况,你会发现自己对于要评论的这件事情,其实内心里是矛盾的,在把它说出口之前,你是搞不太清楚自己的真正想法的。

      电影、电视里面,经常看到记者问采访对象,关于什么什么事儿你怎么看,你的观点如何?我现在觉得我越来越害怕这样的场景。不光是记者,任何一个人冲上来问我对于某件事的看法,我觉得如果没有充分的资料和长期的思考,我真的有所谓的自己的观点吗?在发问者冲上来的那一刻,我会不会临时脱口而出一个不负责任的观点呢?

      比如说去年关于美国总统的人选,我们真的有支持谁的坚定的理由吗?你看,以自己的喜好来考量,以中国的利益为基础来考量,以全人类的利益为考量,其实结论未必是一样的。在特朗普和希拉里之间,你真的想要支持谁吗?真的有记者冲到我面前、找我要一个答案的时候,我真的能决定自己的观点吗?再比如说,去年一年,经常有人在微信群里讨论乐视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骂的有,夸的有,盼着它倒闭出洋相的、为它说好话的人都有,但是我发现自己根本就没什么发言权,因为不了解嘛,所以实际上并没有立场。你看,这就是我去年遇到的一个很真实的难题。

      我觉得自己智力很正常,而且经常要发表观点,发现自己其实对很多事没有什么观点,这个发现还是挺让我尴尬的。王烁有一篇文章《第一流的智慧总是自相矛盾》。原来真正明智的人是应该允许自己处于自相矛盾的状态中的。除了这个标题,我还看到了好几句有价值的话,一句是钱钟书先生说的,叫智慧的代价是自相矛盾。另一句是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那句话是这么说的,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而且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这句话特重要,我再重复一遍:“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去年一年,我围绕这个问题思考了很久,思考的结果我归结了四个对自己的要求吧。

      第一,任何一个问题在深思熟虑之前,要允许各种各样的角度和观点,并存于自己的头脑中。

      第二,不到万不得已不表态,不轻易地说出“我认为”这三个字。

      第三,永远不对任何人、任何事做否定性的公开表态。因为一旦否定了别人,虽然自己能够爽一下,但同时也就意味着堵住自己看到一种价值的可能性,因为你已经表态支持某一派观点了,你此后就会本能性地找出各种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来否定另一派观点。这实际上是自己成长的一个巨大障碍。

      第四就是在说出“我认为”三个字之后,因为毕竟你要说嘛,也要允许自己改主意、变结论,不要因为害怕有人嘲笑说“打脸打脸”,就停止对任何问题的重新思考。这是我去年一年的第一个大收获。

      第二个认知上的收获是一句普通的鸡汤,叫“一切的根源都是自我”。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理解起来其实有无穷的深度。我知道这句话大概是上高中的时候,但是你看我一直到40多岁,都是“奔五”的人了,我还在重新理解这句话,叫一切的根源都是自我。去年一年我对这句话的体察又深了一层。

      有人就抱怨说,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我比这句话说得还要悲观,就是别说你懂得那么多道理了,你就是拥有了你想要的一切资源,你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你看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就是人生的目标要追求更多的资源、更多的钱、更多的社会地位、更多的人脉,这样我就能过得更好。提升自己的目的,是让自己在社会竞争中更有优势,从而拿到更多的资源。你看这段话好像没有错吧,但是就在过去这两年,尤其是过去这一年,我身边陆陆续续有人就超越了这个阶段。钱也有了,资源也有了,人脉也有了,但是你发现他还是过得一塌糊涂。

      今年夏天,我帮一个朋友去看房,一天看了六套豪宅,豪到什么程度啊?就是每一套的单价都在2000万以上。这也是一次机会了,就是我以一种非常突然闯入的姿态,进入了六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但是你会发现住在里面的人那个颓废,那种日常生活的不讲究,那个在审美上让人崩溃的那种丑陋,还有日常生活的混乱,什么上午睡到十点不起床,还在打扮,那叫一个不体面,等等等等。

      那一天的那个经历对我非常震撼。这个震撼不是说,我发现有人过得不好,而是我突然觉得自己有一种无力感。我不是瞧不起那些人,而是我反过来想,我知道有人正在洞若观火地这么看我呀。我平时可能觉得自己活得很不错,但是仔细一想,身材肥胖、不爱健身、贪吃、衣着随便,还爱抽烟,工作勤奋但是没有章法,兴趣范围窄小,等等,这就是我自己呀。那些生活的比我好的人看见我生活的样子,知道我过得并不好。但是这是一个难题,我要想继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你会发现和资源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我有再多的钱又怎样。你会发现人生第一次是被孤零零地抛在一个地方,除了你自己能够努力提高,除了提升自身,我好像没有什么可做的事情。过去我们通过向世界要资源再来达成自己成长,这个人生阶段好像就在去年,我突然意识到结束了,永远地结束了。

      我突然意识到,“有了什么就好了”这个想法,是农耕社会的一种思维习惯。你看农民可不就是这样吗?这一年风调雨顺就好了,我粮食丰收就好了,我家要有十亩地就好了。当然这里说的农耕社会,不是说只有你是一个农民,你才会有这种思维习惯,事实上就在我身边很多创业者身上,我也看到类似的思维模式。比如说,创业公司以为自己一旦做上市,就可以通过买卖股票致富,他的终点就到达了。而其实任何人都是在自己的最新处境里面,重新评估自己的想法,等你真的得到你原来梦想的东西的时候,新的处境会让你更加焦虑。像英国人萧伯纳不是说过一句话嘛,人生有两处悲剧,一个是想要的东西要不到,一个是要到了。比如说,我认识的几个游戏业的大老板就是这样,按说电子游戏公司是中国最挣钱的公司之一,这些老板或者说创业者也应该是最有幸福感的人,一年进账好多个亿,但是其实他们不是,他们无比焦虑。一方面是为这个公司有没有可持续性而焦虑,另一方面是为自己这个行业不被理解和尊重而焦虑。

      所以你看,与其给自己定什么人生目标,就是达到什么样的资源位我就好了,还不如给自己定一个人生的召唤,就是我要做一辈子什么一件事,推动世界和自我向哪个方向发展,在英文中这个东西叫“calling”,就是上天的召唤的意思,这才是真正的人生的根基。在这件事情上,你会发现没有什么资源、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可以帮助自己,除了更多的自律、更多的勤奋和努力,你的目标一定是越来越远。

      过去一年我这两点收获,听起来都特别像心灵鸡汤,但是我自己心里知道,我的2017年会因此而不同。自我是一切的根源,通过激发自己对世界的兴趣,来建立一种更积极、更自律、更向上的生活方式,通过更广泛的知识收集,和更有效率的认知升级,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充满更多的矛盾、多元和可能性。但愿我们的2017都能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新春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