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的结算(吴伯凡)

(2015-10-08 21:25:06)
标签:

杂谈

生命的结算(吴伯凡)

 

      前几天有个朋友来找我,当时我正在听肖邦的《葬礼进行曲》。我的朋友见我听这个曲子非常地惊愕,问我,为什么要听这么悲伤的音乐?

      他的惊愕当然跟我们的文化习性有关。我们中国人对葬礼忌讳,听到、看到与葬礼有关的种种,会觉得很不吉利。而西方的很多艺术种类,比如说戏剧,还有音乐,都会直面死亡。西方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悲剧,而我们会觉得那里面充满着死亡的气息。我们中国却很少有真正的悲剧,即使像窦娥冤中国悲剧的代表作,结局依然让人感到安慰,而非对死亡的恐惧。

      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莎士比亚,悲剧一直是戏剧的主流。这并不表明他们是悲观的,相反,‍他们试图通过悲剧来直面灾难,直面死亡,在这种灾难和死亡中寻找到一种更崇高的自信和勇气。

      想象人生的终局,面死而生

      直面悲剧和葬礼,无非是对终局的直观判断。学过管理学的人都知道,做战略决策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想象终局,站在终局来审视现在的格局,从而看清现在该怎么走,怎么做。李宗仁说过一句话很有意思:如果一个人不是从一岁活到80岁而是从80岁活到1岁,那么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都能成为伟人。他说的也是看到终局的重要性。做事后诸葛亮既容易又无意义,难的而且有意义的是如临其境地想象结局,并参照这个结局来决定眼下的布局。人生同样是一种经营和管理,同样需要战略。直面死亡和灾难的场景,可以让我们穿越到人生的终局,提出并解答一个经营问题(当然也是哲学问题):我现在应该怎么活?

      这是西方哲学和宗教经常思考一个主题:面死而生。海德格尔对这个问题探讨颇深,他的哲学干脆被称为“死亡哲学”。直面死亡,直面我们人生的终局,可以让人生活得更有意义。而‍当我们陷入一种无聊的状态、消遣的状态、无意义的状态,往往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知道,死亡是我们最终的结局。

      用尼采的话说,如果没有死亡的话,人活着就会变成一种毫无意义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有一万年,那么他的生命会变得非常散漫,不会有任何的紧迫感,当然,也不会有任何意义。

      我们都不可能活一万年,对于我们来说,人生是一个期权,是在一段时间拥有但是会过期作废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对人生做出妥善的经营和管理。凯恩斯说:“不要总是从长远看,从长远看,人都是要死的。”但是面对人生,某些时候我们必须从长远来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一个中长期的人生战略。反之如果你总是在逃避死亡这个最终结局,那么你很有可能会荒废你的人生,你的许多行为可能都是无意义的。

      死亡是我们一出生就下达而且不可上诉的判决。这个判决我们早就知道,只不过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而已。人生就像一个方程式,等号左边往往都很热闹,x的立方加y的四次方加z的n次方等等,非常地复杂,也可能如x+y一般简单。但是不管左边是简单还是复杂,等号右边都只有一个得数——零。

      “面死”,就是直面并接受这个基本而又常常被回避的现实。既然得数注定是零,那一切的作为和努力不都是徒劳吗?如果结果是无意义的,过程还能有什么意义?“面死而生”的哲学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如何从无意义的生命中活出意义来?

      管理学的话说,‍活着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实施和完成的一个甚至是唯一一个项目,‍而这个项目的结果是零,那这个项目还值得去做吗?

      答案是:值得。因为死只是一个表面的结果,一个掩盖了真相的项目评估。在死亡这一看似整齐划一的表象下,是千差万别的结果。死亡与其说是生命的结束,不如说是生命的结算。人类早就发明了一种生命结算或者说生命大考的仪式。这个仪式就是葬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