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德国首富便宜有好货
几天前,卡尔·阿尔布莱希特在埃森的家中去世了,享年94岁。德国最大食品连锁店阿尔迪(Aldi)的两位创始人,时隔四年,相继离开了人世。阿尔迪的长盛不衰,与阿尔布莱希特兄弟的低调人生,给世人留下了值得回味的不朽遗产。
卡尔和他4年前去世的弟弟特奥·阿尔布莱希特是阿尔迪廉价超市的创始人。两人曾长期占据德国财富榜的前两位。卡尔去世前拥有192亿欧元资产,是德国首富。
1946年,卡尔和特奥兄弟俩继承了父母的一家小杂货店,两人开辟了新的经营模式,店里仅销售日常所需的固定种类商品,采取低价营销策略,逐渐将生意做大。目前,阿尔迪在德国共有4300多家分店,全球分店多达9800多家。
卡尔长期过着隐士般的生活,这与一次绑架事件有关。1971年11月29日,卡尔的弟弟特奥遭到绑架,17天后以700万马克的赎金获释。从此,兄弟俩几乎从未出现在镁光灯下。甚至在卡尔去世后,媒体也难以找到他的一张近照。
Aldi,以阿尔布莱希特兄弟俩的姓名Albrecht 和廉价商店Discount
的前两个字母组合而成,意思很简单,就是“阿尔布莱希特的廉价商店”。1948年,兄弟俩接管了妈妈开在埃森市郊的食品店,1950年发展到13家。1960年,阿尔迪分成了南店和北店,兄弟俩各管一摊。现如今,阿尔迪已发展成为全球性连锁点,南北阿尔迪在20个国家开设了近万家门店,年营业额668亿欧元。兄弟俩的个人财产估价均在200亿欧元左右,很多年都高居德国富人榜榜首。
去过阿尔迪买东西的人也许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你往购物车里装东西的速度,永远跟不上售货员计价的速度,所以你在往传送带放东西的时候,就必须想好,把重的不怕压的放前面,轻的怕挤的放后面,以免被售货员搞得手忙脚乱,招来后面顾客的白眼。这就是阿尔迪的效率,和通过这种效率带来的人员减少和成本下降,以及通过成本控制实现的价格下降。阿尔迪的一个门店几百平方米,出售商品几百种,但售货员通常只有四五名,顾客多时收银,顾客少时整理货架,商品摆放的位置和商品的价格烂熟于心,单手键入的速度超过扫描的速度。售货员的潜力得到了最大的开发和利用。
成本的控制,不仅在人工,还在于进货。集约化经营的好处是集团购买,阿尔迪往往一单购买几千万,有筹码把进货价格侃到最低。任何厂家都可以申请成为阿尔迪的供货商,并通过供货商竞标平台,对同类产品竞价。这样,阿尔迪不费一兵一卒,让供货商自相竞争,压价销售。由于出货量大,许多的名牌生产厂家,宁可不打自己的著名品牌,也愿意为阿尔迪贴牌生产。有些好事的机构,经常会晒出阿尔迪商品背后的名牌厂家,让你幸喜地发现,你花一两欧元买来的阿尔迪产品,和其他超市摆着的可能贵出一倍的名牌产品,其实是同一个厂家生产的。即使是同样的品牌,在阿尔迪的价格,也会比在其他超市低一两成。这就使得阿尔迪的商品,不仅价格低廉,而且质量上乘。“便宜没好货”的哲理,在这里被彻底颠覆。
阿尔迪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甘为“穷人商店”,所以它的门店,往往开在居民小区,在人口最密集、生活最需要的地方,给人们的日常购物提供最大的便利。难能可贵的是,即使顾客是“穷人”,阿尔迪照样把他们奉为“上帝”,照样不忘以人为本,不忘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求出发,推出他们切实需要的商品。正因为阿尔迪把客户奉为“上帝”,“上帝”对阿尔迪自然也就不离不弃。所以,阿尔迪拥有大批的“迪粉”,有的甚至是终身粉丝,只要阿尔迪能买到的东西,绝不在其他店购买。
价廉物美,薄利多销,这是“阿尔布莱希特的廉价商店”实践的盈利模式。阿尔布莱希特兄弟心里装着“穷人”,却使自己成了最富的人。他们的遗产,也许远不止这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