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媒体的改变

(2013-04-10 19:16:20)
标签:

杂谈

一个朋友写了一篇文章,传达他们报社老大的观点,总结下来基本就是:“我是专业新闻出身,我们在新闻圈混了那么多年,我们记者编辑那么有资源(主要是人脉资源),怎么没前途呢?虽然报纸没前途,但我们这群人,牛逼哄哄的,怎会没前途!”
老大给的出路是,报社做微创新,内部形成小而美的生态系统,提供质量极高的内容,希望以“有品牌的内容”,继续雄霸江湖。
从一家报社的领导角度,这是有道理的,而且充满了改革勇气和理想色彩。但是如果从传媒的趋势看,可能就缺乏眼界了。

1,有品牌的内容,内容是谁的?

不要把报纸看做一张纸,请把它看成一个渠道,广告商通过它接触客户,记者编辑通过它卖自己的信息产品。现在广告商可以离开这个渠道,直接接触客户,那么记者编辑就不可以了吗?曾航,程苓峰,魏武挥,小潘潘,许维。。。我看到这些文章,什么时候是经过报纸,甚至是门户网站?它们都是通过微博微信,直接到达我这里的。
报纸的内容生产者(就是写手们),是可以跳过报纸(就是中间环节),直接把信息卖给读者,无论是一次销售直接卖(付费阅读),还是二次销售(程苓峰的广告模式)。内容掌握在内容生产者手里,并不在报纸这个机构手里。有本事的可以出来混(或者兼职在外面混),没本事的只能继续呆在里面混。然后,所谓的报纸内容优化聚合,只能聚合平庸之辈。优秀写手的脑细胞,在互联网时代,必然写自己的稿件去了。
有一个很相似的历史一幕。八九十年代,上海国有企业里能干的技术员都会出来干私活,他们有一技之长,纷纷到苏南民营企业去当“周日工程师”,自己本职工作,混混而已。医生也是这种情况。报社的写手,价值稍微弱一点,但是逻辑是一样的。互联网时代,内容是个人的,不是机构的。
2,高质量的内容生产,必须要靠报纸(机构)吗?

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会有人干私活,但是产生高质量的内容,必须在大机构,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接触到高质量的采访资源,而且,写手们需要碰撞和交流的。
好吧,这个看上去有一定道理。报纸提供采访平台,以及接触人脉的可能性,记者借此积累人脉,这是我们熟知的模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媒体机构是接触核心采访资源的唯一的路径。程苓峰的采访对象,多少是当年积累,多少是现在慕名上门?垂直领域的出色写手,是稀缺资源,是大家追逐和借力的对象。我们现在有这种错觉,认为机构才有机会接触核心资源,那是新闻体制的因素,市场转轨的因素,传统媒体余威尚存的因素,信用度极度缺乏的因素。但是变化的速度会很快,传统媒体平台,越来越无足轻重。问一句,现在谁还关心当年如日中天的光明日报是否还出版?
机构不是高质量内容所必须的。欧洲有一个老太太,忘名字了,专门写葡萄酒,酒庄奉若神明,红酒杂志约到稿件,据说主编要感动得痛哭三天。太权威了!老太是一个独立的红酒评论家,不需要机构,机构都抢着追她。至于财经媒体,一样道理,叶檀生于每经,却成为独立品牌。总之,机构不是必须的。
3,报纸的品牌,能迁移到网络吗?

好,我说的前面两点,可以都不同意。你可以说,报纸对记者有控制力,当年国有企业不是体制不好,是管理激励不好,所以这帮子鸟科研员才会红杏出墙。我们报社,激励好,人心齐,大伙都觉得要做有品牌的媒体。然后你还说,个人品牌毕竟少数,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运气也没那么好,所以必须要有机构,抱团取暖。
好吧,你们决定抱团了,希望把品牌迁移到新媒体平台,成为一个内容供应商——但你不知道,移动的网络时代,我们只喜欢看雷锋虎嗅钛媒体,我们觉得他们短小精悍,我们觉得很多碎小的信息更适合我们,我们不喜欢长篇大论,我们不喜欢深度,我们觉得财经报道里的大量信息与我无关,我只要我买的股票的那家企业,我不喜欢门户,你们和一财网一样,你们是老土,我是85后90后,我就喜欢手机上看雪球,还喜欢网络上的娱乐化财经。。。这个,你们个人可能有能力做到,但是抱团之后就没有能力做到,即便你们删短了记者的文章,分时段报道,把2000字切成一段段,也不能满足我——因为我要吃香肠,靠,你居然给我小鸡鸡!只有在新媒体环境下重新生长的团队,与母体彻底决裂,才有可能知道我们网络的阅读习惯。都是新闻,传统媒体换个马甲,还是传统媒体,它拥有的集体无意识,是你们与新媒体之间的绝缘体。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传统媒体品牌迁移到网络的窗口,已经关闭。外因看,网络不需要传统媒体,没有溢价,内因看,传统媒体没有与网络的接口,我觉得,传统媒体所有的新媒体努力,都成为自己向新媒体迈进的阻力。任何一个成功的新媒体,都是由内部人在外面做出来的,方三文算个典型,老左这样也能成功,一个努力的媒体人如果在外面自由生长,也能成功。这个时代,是个人释放的时代,是网络链接的时代,不要在旧的机构里觅新的食物。
4,个人怎么持续生产高质量作品?
我不要的是旧机构,我的意思是,不要指望从旧的机构里生出象牙来。对于自媒体的稳定生产,机构有其必要性。雷锋,钛媒体,虎嗅,雪球。。。等等,不都是机构吗。
适合传统作业的媒体生产,并不适合新媒体阅读的生产方式。这是大前提。不要说自己最懂新闻,现在人民大众不需要你懂的那种新闻,只需要气象和娱乐,以及替我解决问题的服务。当然,旧时代还未离去,传统媒体在公关话语权上有优势,但是去年到今年的315,已经证明,这个时代也快过去了。
一个人的自媒体,并不是严格的媒体,是专栏作家,是写手,不是持续运营的媒体。机构才可能是媒体,才可能熨平个体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汇聚了一批写手,你就牛了。大伙都在这么做,当年牛博最成功,现在腾讯做大家,钛媒体,雷锋网,虎嗅,都是一个思路。如果幻想着,一家报社能够重整内部资源,改变稿源结构,最后就能在新媒体中获胜。。。那按我的说法,嘿嘿,和无数体制内的新媒体先烈一起,必死无疑。
正确的道路是,分领域,骨干持股,做小型的新媒体,有商业的,文化的,TMT的,投资的,专业垂直,独立团队,骨干持股,一句话,大伙趁年轻,分成小舢板去突围,也就是说,生出N个赵何娟持股的钛媒体,方三文持股的雪球,分兵把守不同领域,内部资源协同,对外拓展靠骨干,与原来的运行模式脱钩。。。但是,这是天方夜谭!国资,能分吗?原来的报纸广告,不要了吗?等等等等。我知道,这条路很难,但是传统媒体必须自我革命,让每一个领域自我发芽,才有可能在竞争中涅槃重生。
5,为何如此悲观?
全球同此凉热,别人市场经济,晴雨明显,我们媒体都是国有,中和了一些矛盾,总是给人错觉。
我们看最本质的东西。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社会的语言是各种信息。
按照现在的媒体定义,信息爆炸,基本都几种在各种媒介上的资讯,所以,媒介可以看作社会思维的外壳。
媒介现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在信息的组织和交流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和社会自我组织模式的变化,是同步的,相互影响的。
也就是说,不仅是信息碎片化了,社会也随之碎片化了。有好多例子证明这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沿着原来的道路前进,用“一统江湖”的传统媒体思路,想依旧通过革新自己的采编运作模式,来获得新生,估计是不行的。
新时代,没有新闻,只有服务服务服务。所有的都是信息或资讯,不是原先意义上的新闻。而你最懂的,是正在死去的所谓“新闻”的这个概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