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必须走城市圈的方向

标签:
房产 |
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必须走城市圈的方向
他说,在研究中发现,如果按照目前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速度来计算,到2030年,也就是再过20年,大概中国会达到15亿人口,而这15亿人口中,要有12亿左右的城市人口。按照一个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计算,应该有90%左右的人口是城市化人口。按照这个水平来计算,恐怕中国就更多了,15亿人口就可能会有13亿以上的人口是城市人口,而中国现在的城市人口是4亿人,就是说我们未来30年左右,中国还要再增加近十亿城市人口。
从这个角度说,是不是一个人口多、土地少的国家就没有办法完成工业化,中国就必须停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脚步呢?恐怕也不是这么悲观。因为我们看到在发达国家,它的工业化、城市化的模式实际上是有两种很极端的模式: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日本。他们都是工业发达国家,都完成了工业化。但是,他们的空间布局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美国,长期以来,70%的人口集中在东北部的13州,这13个州集中了70%人口和70%以上的工业产出和GDP,中部和西部、东南部等,都是它的消费市场和原料市场,也就是说,美国是一种全国的经济布局模式。但是在日本看到的是另外一种情况。它是三大城市圈,它不是全国的布局模式,尽管日本比美国要小得多,但是日本有三个大的城市圈:就是东京、名古屋和阪神这三大城市圈,而这三大城市圈之间,这样高度发达的市场之间,他们之间的货物交流量非常少。1975年日本运输省统计,三大城市圈互相交流量只有1.5%,就是98.5%的货物运输是在内部产生的。就是说,美国和日本的布局模式是非常不一样的,美国是全国的布局模式,而日本是三大城市圈的布局模式。正是这种空间结构的差别,导致了这两个非常不同的国家都能够完成工业化。
为什么这两个国家走上不同的道路?因为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特别是平地资源极为稀缺的国家,平地资源既是城市化的资源,也是耕地的宝贵资源。平地资源在美国是非常充裕,但是在日本非常不足。不仅由于国土狭小,而且还由于平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比美国要小得多得多。所以如果按照人均平原面积算,日本的人均平原面积只是美国的3%,以这样一个小的平原面积也能够完成工业化,主要是走了城市圈模式的道路。
王建认为,“城市圈的模式”之所以可以节约土地,主要是在节约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大城市化;就是城市圈的城市都是大城市,都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第二,它可以大幅度节约交通用地的需求。比如,日本在70年代中期完成工业化时,它的全部货物运输量只有五千亿吨,这大概是美国的三分之一都不到。所以,不同的城市化的模式,就决定不同的对土地的占用需求。在中国,如果我们也和日本一样,尽管我们国土面积广大,但是平原面积只占到十分之一这样很小的比重,又有这么庞大的人口,如果不采取像日本这种城市圈模式的话,这条城市化的道路是走不下去的。
他指出,我们还可以看到城市圈模式不仅创造了一个人均耕地面积狭窄的国家也能完成工业化的成功案例,同时,它也提高了城市竞争力。城市规模经济效益可以分成几个层面,有讲经济效益的,还有讲产业的,还有讲单个城市的,但是讲城市群的、城市圈的,几个城市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就没有。欧洲人也在反思,尽管欧洲城市很大,但是城市群发展不够,城市规模发展也不够,恐怕他们在交通运输、占地方面所付出的代价要比日本高得多,所以中国必须走城市化城市圈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