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蔚蓝色的海洋孕育着腾飞的希望

(2008-08-21 07:17:12)
标签:

杂谈

    蔚蓝色的海洋孕育着腾飞的希望

     蔚蓝色的海洋孕育着腾飞的希望

 

 近年来,我国在海洋信息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制度化建设、海洋空间数据信息收集、传输和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讯网络建设、国产计算机硬件、软件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信息源和信息获取方面,我国已建立海洋监测预报系统,将60多个海洋站、区域海洋预报台、海洋浮标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网;海洋调查船已实现了海洋调查资料处理的自动化;海监船和海监飞机的巡航执法为保证海洋监察信息的来源提供了条件;海洋环境监测网已有400余个网员,保证了海洋污染监测数据的来源;海洋统计信息网联结国家各涉海部委局及沿海省、市海洋管理统计部门,为沿海社会经济、人口、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资源等统计信息的来源提供了充分保障;中国海洋信息网也已建成运行,可提供各类海洋基础信息和信息产品的共享与服务。国家海洋局已积累了大理的海洋科学调查资料,农业、交通、水利、海军等涉海部门及涉海大公司企业等也都拥有各自的信息基础。此外,我国即将发射的海洋卫星将和各国对地观测卫星共同构筑海洋空间数据获取体系,这将成为建设"数字海洋"的主要信息源之一。 

 

 在数据传输与共享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具备网络环境下数据共享的基础和条件。国家公用电话网、分组数据交换网和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也为海洋数据的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国内各涉海部门相继建立了若干信息系统网络及相应的数据服务应用系统,部分系统已接入国际互联网提供信息共享服务。

 

 我国在海洋综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议方面已开始起步,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期间建成了“海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海洋带综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另外,目前在国家、省、市、县不同层次上,我国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专门技术人员从事与“数字海洋”相关的工作。因此,依据以上的技术储备和全国海洋管理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发展我国的"数字海洋"实现海洋综合管理是完全可以的。

 

 海洋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与全球变化、海洋环境与生态的研究是人类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拓展生存空间,充分利用地球上这块最后的资源丰富的宝地的最为切实可行的途径。

  海洋开发,需要获取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需要进行海底勘探、取样、水下施工等。要完成上述任务,需要一系列的海洋开发支撑技术,包括深海探测、深潜、海洋遥感、海洋导航等。

  向海洋要淡水已成定势。淡水资源奇缺的中东地区,数十年前就把海水淡化作为获取淡水资源的有效途径。美国正在积极建造海水淡化厂,以满足人们目前与将来对淡水的需求。全世界共有近8000座海水淡化厂,每天生产的淡水超过60亿米3。最近,俄罗斯海洋学家探测查明,世界各大洋底部也拥有极为丰富的淡水资源,其蕴藏量约占海水总量的20%。这为人类解决淡水危机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深海是指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域。世界上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沟有30多处,其中的20多处位于太平洋洋底,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达11000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深的海域。深海探测,对于深海生态的研究和利用、深海矿物的开采以及深海地质结构的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深海研究和开发的国家,“阿尔文”号深潜器曾在水下4000米处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杰逊”号机器人潜入到了6000米深处。1960年,美国的“迪里雅斯特”号潜水器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潜水深度为10916米。

  1997年,中国利用自制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进行深潜6000米深度的科学试验并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的深海开发已步入正轨。

  海洋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以光、电等信息载体和以声波为信息载体的两大遥感技术。

  海洋声学遥感技术是探测海洋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声学遥感技术,可以探测海底地形、进行海洋动力现象的观测、进行海底地层剖面探测,以及为潜水器提供导航、避碰、海底轮廓跟踪的信息。

  海洋遥感技术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提供了从空间观测大范围海洋现象的可能性。目前,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已发射了10多颗专用海洋卫星,为海洋遥感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平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时刻提醒自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