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365谈如何深度教学(6-24)
(2023-06-24 11:45:45)
标签:
365 |
前几天,参加省一级学校评估,听了两节数学课,一节是初一的数学习题课,一节是高二的数学复习课,听完两节课,心中顿感不爽与压抑,两位老师上课的素质还是非常好的,但课上的没深度,只有表面度。
初一老师上不等组解法的复习课,学习任务单上全是关于不等组的各种题型,题选的既基础又典型。问题在于在老师在讲解所有题的过程中,没有一道题借用数轴来解决问题。回顾我们课本上不等式组的例题解法,不都是用数轴来说明或表示解集的吗?在数轴上画出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或符号表示直观化,数与形结合,学生一看便知,利于学生理解,多好的方法呀,而且数形结合是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的素养啊,悲哉,一班的学生,在这样的老师教授下,何时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真正本质呢,领悟数学思想之美呢?
只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不透,对课标的学习不深,老师的教只停留于知识的浅层和表层,没有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对知识的深度挖掘。
我们常讲的教学要有深度,不是难度,这深度是对知识形成与联系的多元理解,找到了知识形成的线索,发现了知识间的联系,从知识应用中体现出了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形成了学生的技能与思维能力。
学科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
任何知识都具有内在结构,它体现在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三个方面。符号是知识的存在与表达,反映着人类认识的观念与成果;逻辑形式是知识构成的规则与方法,是认识的过程与方法论系统;意义是知识的内核,是内隐于符号的规律与价值系统,体现着认识的一系列价值关系。
“内容的结构化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关键。”所谓内容的结构化,即学科知识共同形成的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网络,并且这种网络同时还是一个自我再生力极强的开放系统,而教学内容就是要以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再现这种联系,让学生基于认知与理解的认知结构重新组织,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与组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素养,领悟学科本质。
深度学习必须让学生理解学科本质?
如果把学科知识比作一棵树的树叶,那么将树叶连接起来的树枝,将树枝连接起来的树干,作为树干的延续与根基的树根,为整棵树的生长提供水分与养料的阳光与土地等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科本质。
从知识一步步抵达本质的过程就如同循着树叶来寻找阳光,这需要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是老师的教学设计,我们何时来到树下,在何种场景下观察树叶,先观察哪片叶子,怎样去观察,怎样去处理观察结果,从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一切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站在学科的高度和深度去设计。
一个蹩脚的工程师,是不可能设计出宏大而精美的建筑物的。同样,一个没有深厚学科素养的老师,是不可能把课上精彩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