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发商自救就是最好的政策
文/杨光华
进入6月,“上半场”快要结束,各家的成绩单快要揭晓。
于是,楼市中焦灼的各方开始对“下半场”预测,其中最关注的是政策。去年为了激活楼市,新政接二连三,但效果甚微。
我认为,楼市应该无为而治。对开发商来说,与其等救援,不如自救。这就像今年初,住建部领导说,今年上半年没政策,后来果然没什么政策。有的政策,只是更高的决策层的意见,比如“研究”开征物业税,降低资本金,这些对楼市毫无实质性的意义。
对于改善型住房需求者,这时还不是时候;对于中低收入人群,就安心等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对于投资客,现在入场或许是“自宫”。
时光倒转到11年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为了经济实现软着陆,政府挖掘国内需求。当时,尤其是居民“吃、穿、用”需求满足以后,“住”和“行”在住房体制改革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共同刺激下,迅速掀起了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高潮,进入新世纪后出现了住房消费迅速升温的需求强劲扩张势头,由此2003年整个宏观经济进入上升期。
然而,目前房地产市场经过近10年的高增长后进入调整期,且调整有可能再持续一段时间。可惜的是,领导们还在用10年前的思维出台政策拯救楼市。这样只会越帮越忙。
税务部门领导想多收税,房地产部门领导想楼市稳,发改委领导想经济复苏,各方坐的位置不同,屁股指挥脑袋的结果就截然不同,更不会向一处用力。
从住房看,一是新一轮扩大内需的政策着力点是稳定房地产市场而不是启动住房需求;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其目的是通过满足普通百姓特别是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来启动内需,其效果远不如1998年通过加快住房体制改革来扩大内需效果显著;三是目前多数人需要的是改善住房条件而不是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在当前房价依然较高及房地产挤泡沫未挤干之前,潜在的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得到释放。
从整体上讲,房地产行业涉及30多个相关产业,涉及重要的环境、资源,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家仍没有出台完善的房地产行业政策。金融、税费、土地规划等各地都没有统一的政策,制订房地产行业发展政策要有前瞻性,不能盲目折腾。
有了政策,还要提高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动性,政策也不能朝令夕改,一个产业的稳定,更需要政策的稳定;有了政策,还要因地制宜,房地产作为不动产,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特点,简单的政策一刀切损害了很多地区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长远看,有必要编制长期的住宅规划和标准。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没有明确的人均居住面积目标。我国的人均住房标准仍较低,应当编制一个长期的规划,引导房地产行业梯度改善,持久保持繁荣发展。另外,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水平仍待提高,不仅要让这些人有房住,还要人性化、科学化。
重磅推荐:
【0602】深圳开征物业税是“误读”
【0602】小产权房:小妾恐难转正房
【0526】婚房变迁的故事碎片
【0526】物业税:狼来了,空喊了六年
【0526】白起鹤:做别人做不了的事
【0525】王石的“冬天生存法则”
【0514】自住型买家偏爱经济型别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