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性
(2014-03-22 22:18: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营养咨询 |
1.营养素增补剂的补充原则
维生素D的分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内源性维生素D是人体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产生,这是人体获得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外源性维生素D一般从食物中获得。食物来源的维生素D极少,鱼、肝、蛋黄、奶类、黄油等食物中的维生素D2相对较多。通常情况下,正午时分阳光的波长才能较为有效地将人体皮肤上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2,这是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维生素D最简单的方法。经皮肤转化的维生素D2几乎没有活性,必须经过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反应,最终生成骨化三醇(1, 25 - (OH)2 D3),才是活性最高的维生素D的形式,可以调节小肠、肾脏和骨骼对钙的吸收与代谢。膳食中或者额外口服补充的维生素D2,在小肠内经过胆汁的作用,形成乳糜微粒,被吸收入血浆,与内源性维生素D2一起,经维生素D结合蛋白转运至肝脏。在肝内经过25-羟化酶的催化作用,氧化成为25 - (OH)2 D3,这种形式的维生素D已具有抗佝偻病的活性,但作用不强。之后维生素D被转运至肾脏,在1-羟化酶的催化下,进一步被氧化成具有较强抗佝偻病活性的1, 25 - (OH)2 D3,最后经血循环输送到相关靶器官而发挥其生理作用。
一般来说,无论成人或者儿童,在正午时分去太阳下暴晒的情况较少,过强的紫外线也有损于皮肤健康,因此通过日照获取维生素D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澳大利亚这个阳光充足的国度,调查资料显示,成年人中25-(OH)D3不足的发生到25%左右。而我国北方地区,成人中25-(OH)D3不足的发生率更是高达75%左右。
维生素D的作用主要为,预防和治疗佝偻病、促进儿童身高生长、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预防感染、预防心血管疾病、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增强对湿疹的抵抗力等。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维生素D的研究较多,认为维生素D不仅仅是一种维生素,更起着类激素的作用,对调控机体内分泌系统的稳定和维持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具体表现在:(1)调节钙代谢,提高机体对钙、磷的吸收,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促使人体达到最大骨峰值,减少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2)通过肠壁增加磷的吸收,并通过肾小管增加磷的再吸收。(3)促进钙吸收和骨组织形成,促进骨骼钙化和身高生长。(4)保护和促进牙齿健康。(5)防止氨基酸通过肾脏损失。(6)促进孕期母体将钙通过胎盘输送给胎儿。
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罹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阻碍儿童身高的生长、导致成人发生骨质疏松。婴幼儿、青春期儿童、更年期妇女、老年人是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婴幼儿生长旺盛,对维生素D的需要量较高;青春期儿童的生长突增需要大量的维生素D帮助钙的吸收和沉积;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钙流失较多,需要较多的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老年人维生素D受体功能下降,需要维生素D的量相对较多。上述人群尤其需要注重维生素D的补充。
一般情况下,预防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量为每天400国际单位,在此基础上,根据日照时间、身高生长水平、维生素D强化食品摄入情况、年龄等情况酌情增加,若身高生长不理想、强化食品摄入不足、青春期、更年期、老龄人群等,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补充量。若膳食钙摄入充足,加上适宜的维生素D补充,则机体钙营养状况应良好。骨密度可以间接指示骨强度,并间接指示钙营养状况,可作为参考,尤其在纵向监测骨密度时,若补充维生素D后,骨密度值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则可间接说明维生素D补充的必要性。维生素D的需要量为每天400国际单位,最大推荐摄入量为每天2000国际单位,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每天的补充量在2千国际单位以内进行调整。
谈及维生素D的补充,很多人会顾虑维生素D中毒。按照我国人们的惯性思维,对于营养素的补充或者药物治疗,在考虑其补充量或者治疗剂量之前,首先会考虑中毒的问题。维生素D的中毒剂量为推荐摄入量的50倍,因此对于维生素D的补充而言,除非误服或者多次大剂量非正规治疗给药,一般情况下,预防剂量补充维生素D是不会发生中毒的。任何事情都难以做到十全十美,若顾忌维生素D中毒而未适当补充维生素D,则可能增加儿童发生佝偻病、身高生长不良、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这是需要权衡利弊后进行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