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乍暖还寒漾春意,朝思暮想等不及。三姊伴母寻扬州,不觉身在画图里。09 年的春天来了,寒意虽未尽,但总想避开人群玩得清静从容些,在3
月26 日我们便动身去了扬州。
迎接我们的是绵绵春雨,细致的雨丝让春风托着飘在空中,远看如炊烟袅袅,人仿佛在云里雾里。丝丝春雨飘在我的脸上,湿润、温柔、含蓄,我意识到自己已身处江南。

走在扬州的古巷里,任谁都会流连忘返。你尽可以慢悠悠地踱步,不被闹市的物欲所裹挟。脚下的青石板路让人遐想。早在汉朝,此地称广陵,吴王刘濞开盐河,促经济繁荣,景观盛极一时。既而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扬州成水陆枢纽,奠定了唐朝“扬一益二”的基础。到淸代更有康熙、乾隆多次“巡幸”,经济文化再现繁华高峰。无论是盐商富贾,还是大名鼎鼎的李白、苏轼、欧。阳修、朱自清、梅兰芳……都在这青石板上留下足迹。

不经意间踱进文昌阁西面的驼铃巷,一座古朴素雅的院落让我驻足,原来是扬州八怪博物馆。“风流雅集”、“隋宫铁镬”、“公孙洒金”、“翠影补壁”、“鹤池窥冰”、“竹泉幽径”、“保大经幢”、“碑廊集粹”、“南柯古槐”,一个个景观让人看不完,品不够,我从心底里赞叹这园林精致优美的造诣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西北角上的金农寄居室,是前后两进的独立小院。青砖、白墙、木柱,绿竹;金桂、佛龛、对联、画室,处处体现出主人“心中有佛,自我造化”的意境。想来扬州八怪大胆创新、特立独行的风采亦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精典名片。
徜徉于东关古渡,运河的水一如往昔地流淌着,两岸杨柳依依,温存的风儿飞来,柳枝御着它,美人般伸展腰肢。码头边建起了花园,瘦透漏皱的太湖石,潺潺流水之上的拱桥,有如华盖的凉亭,曲折有致的廊子,硕大饱满的琼花树,古运河展示图,无不令人遐想古运河一世的历史重载!

过到马路对面的文昌中路,我手拿地图按图索骥,寻着了安乐巷27
号朱自清故居。真真未曾想到,居然保存得这么好,心中便欣喜起来。进大门,顺手向右拐便来到先生住过的地方,素而洁,小而雅,让人想到居如其人。每每读先生的散文亦是受到美的洗礼。真是:
青砖旧木蓝花瓶,
枇杷叶翠春已醒。
竹席仰尘木杉地, 佩弦竹隐共娉婷。
江南秀雅文人织, 史公刚毅留背影。
沉思宁静笔飒飒,
一介书生留英名。

当我的脚步寻到小秦准的时候,便想到石涛。康熙年间,他是想做一个自由自在的画家了,所以回到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环境优美的扬州,从此定居下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过到小秦淮河东岸,踱进北柳巷,这是石涛来扬州后栖息的地方,临水结屋数椽,称“大涤堂”。背倚“烟花”的北柳巷,面临画舫穿梭的小秦淮河,不久便做了一幅画,名为:《淮扬洁秋图》。这几日,漫步于古城古巷,身临其境,忽儿感到那幅画儿便活了:古城一角,青砖黛瓦的民居在绿荫环抱之中,城外岗峦起伏,水光接天。柳树丝丝垂情,蓼花纷纷吐艳,这美妙的意境分明表达了我对这个古城的眷恋。的确,我的心陶醉于此,且醉得不轻。

说起石涛,便不能不提他的“片石山房”,据《履园丛话》,此为石涛堆叠的假山,被誉为人间之孤本,位于扬州花园巷。有时你不能不想,这世间有一个灵根奇致的石涛,是我们的荣幸,然儿更有那识得“片石山房”的人,这就得说我们是幸运了。此人便是何园的主人何芷舫。他不但赏识石涛的艺术,而且就在那旁边建了自己的园子。他的何园,中西合璧。空中楼阁,似蝴蝶展翅;立交长廊,似仙界鹊桥。人们游玩于空中走廊,赞叹哂嘘不绝于耳。但如果你因此错过了园中园__片石山房,你便是辜负了何园,亦是辜负了它的主人。

在古典园林里,石是园之“骨”,它能表达出山的气质。石涛一生遍游名山大川,黄山多年,尽搜奇峰异景,为寻幽探胜,曾到人迹罕至处。他的片石山房,房在下,石峰在上,西路越溪至屋,东路穿洞到屋,是“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更有镜花水月,石壁回旋,气氛浓郁而空灵,尽显疏野风神。当然,它的妙处在于看热闹好,懂门道更好。
待天空放晴转暖,我们便去了瘦西湖。清晨的她还未全醒,湖面深翠朦朦,柳枝倒映水中,顾影自盼,亦不知身高几许。桃花坞的花都开了,静静的春意并不十分闹人。扬州人得天独厚,日日可在园中晨练,并不像我们要赶景点拍照。
太阳渐渐升起,公园的人多了起来,四柱亭上聚起了些人,不一会儿,便传来扬戏那婉转悦耳的女腔。湖边红桃绿柳也醒了,忙着探身倾听,又在湖中照见自己的身影,乐得颤悠悠的,影儿亦起涟漪,相逗两不厌。

这里的园中园是徐园。亭台楼榭、花木竹石,面积虽小,但浓缩精华,小巧精致。尤喜馆前那一方池塘,池四周有形态各异的太湖石,高高低低,参差嶙峋。高一些的,便有嫩绿的藤蔓攀附其上,让石顿添新鲜活力。它们望着池水,那流动的深情似乎更浓了。池塘的尽头窄些,用几块厚厚的石板架座小桥,我从小桥走过,便想披蓑衣,戴斗笠,穿草鞋,尽享田园野趣。

“瘦西湖”借了“西湖”还不够,前面的“小金山”又借了镇江的“金山”,真如诗人所说:“借来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
临湖而建的琴室,门前有两棵高大的古柏,树龄都在200
年以上,遮天蔽日,是琴室的凉篷。室内挂着字画,陈设着考究的红木家具,桌面是镶着黑白条纹的大理石,素气文雅。窗格的雕镂决不重复。“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花窗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对室内,它通风透亮作装饰,为观景,它是外界自然美景最好的镜框。室内盆景花俏呼应着外界的春意阑珊,在此抚琴,如无胸中沟壑,怎禁得起?

再向西走,有一条长堤,一直通向湖中心,尽头是吹台。我觉得是观景的佳处,亦可叫观景台。吹台三面各开圆洞门,中间的门借景于五亭桥,远观之,五亭飞檐翘角,檐面瓦用色姜黄,檐脊檐边用墨绿色勾勒,线条清晰生动,很强的画面感。它们亭亭玉立在设计妙巧的复式拱桥上,整体看,是震撼心灵的精美!左侧的门洞借景于白塔,看上去它和北京的白塔相似,只是瘦长些。四周有浓浓的绿色,意境也似“琼岛春荫”,只是从洞门中观之,景中有景,添了情趣。右侧的洞门借景于瘦西湖的对岸,可尽情观赏她的瘦。河道窄而绵长,两岸美景尽收眼底。

湖的最西面有二十四桥,因了杜牧的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而名噪世间,人们爭相去那里观景,方知更深的是体会诗人的诗意。

我们在扬州呆了七天,由于要用轮椅推着老母亲,游玩的节奏自然就慢了,没想到反而找到了感觉,似乎要融入这个古城了。山水秀美,人性纯朴,古迹悠久,处处精致。也许桂花香的时候,我还会再去品味扬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