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旅游,在当下,是最稀松平常的事;可把这词儿放在八十年代,那可是个新鲜词。记得那会儿,北京人说到野三坡旅游,就跟现在人说上太空了似的。那时没有双休日,没有黄金周,没有闲钱。八八年听说北京西南有个野三坡特别好,有些单位开始组织去那玩儿,大概是北京人旅游的雏形吧!
可见野三坡的名声是响嘡嘡的。阴差阳错,这些年一直没能去。虽然跑了不少地方,但北京人旅游的鼻祖没有朝见,心中不免遗憾。
今年十月份,有机会去了一次,心里便踏实了许多。乘旅游车上南四环,过杜家坎,经房山,便到了野三坡,路上需两个半小时。
沿着修好的路向景区走,
感觉好极了!深秋的天空瓦蓝瓦蓝的,几朵淡淡的白云悠闲地飘着。郊外的空气甜滋滋的,我们尽情地呼吸,头痛的不痛了,憋气的顺畅了,大家都高兴极了,有说有笑,脚步也格外轻盈。路两旁的树叶子,被山间的秋霜染得色彩斑斓,点缀一路风景。
前面有人大喊:“快过来集体拍照!”这儿有一组石雕,其中一块巨石矗立,象征野三坡的突兀挺拔,上面镌刻着:“野三坡世界地质公园”。前面更有一标志性的建筑汉城堡。它的下面是由长方形灰砖砌成的城墙,墙上有炮口三处。上面建有木制阁楼,穿斗抬梁式,风格厚重古朴,想是起遮阳、蔽雨、遼望的作用。一打听才知道,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组拍“长坂坡”时建造的。现在派上了用场,阁楼上三个金色大字“百里峡”格外引人注目。
我好像被不确定的心态左右着,总想看看这大名鼎鼎的野三坡到底怎么样。走进百里峡,我开始喜欢这儿了。
一条栈道专为风景而设,拒马河水狭长,伴我左右,两侧皆高峰,彩叶缠腰。先是仰头见到一石柱直插云霄,说是“官人指路”,是吗?拗不过导游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嘴,看看也像了。从地质学上讲,是岩石中有很多裂缝,经雪水、雨水冲刷,风化剥蚀、坍塌而形成独立的石柱。
沿栈道徜徉,脚下的流水漾着,荡着,雪白的水花跳着,一不留神便跑到堤外瞬间消失在松软的泥土中。眼瞅着万仞峭壁挡住了去路,忽就拥着碧水石桥峰回路转,境界似先前所见,不禁念起:“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正自造梦,眼前乍现一幅双峰对峙,瀑布挂川的图画。拒马河水一腔青碧,贪饮雪水,又逢堰塞,无以倾泻遂一发不可收拾,飞流直下。大大小小的瀑布在我们无缘相见枕山栖谷的更多地方。更奇特的是这挂瀑布跃到一组双曲凹槽里。槽中的水满而外溢,又汇到拒马河中。这种地质的形成是一万年以来,地壳多次抬升和间歇性涡流多次向两壁侧方侵蚀造成的。当峰谷抬升较快时,流水沿节理迅速切割,造成岩壁上的陡坎。当峰谷抬升停顿时,涡流向侧方侵蚀,形成侧洞。双曲凹槽的形成,反映多次地壳抬升的过程。
走得愈高,视野便愈加辽阔,山脚山腰,劈面相逢无数红叶,低调却不暗淡,秋风里摇摇曳曳,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教我一看再看一再看。
時间催人,想半日阅尽野三坡,只是妄想。景点多多,己教人徜徉难离,还有神话传说,人文故事,即便拚得老命,走马观花也需三五日。
真是放下了心中的遗憾又添了新的遗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