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高中衔接《乡土中国》与《红楼梦》互解示例与训练
考点:
1.费孝通《生育制度》第三章婚姻与《红楼梦》——猜人物
2.费孝通《乡土中国》与分析 “伦”的反抗者贾宝玉
3.《红楼梦》第24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倪二的仗义
4.《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与《红楼梦》中王夫人与林黛玉怎样构成亲属关系
5.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红楼梦》第四十回行酒令的座次
【考点研究】
一、常见考点
1.结合《乡土本色》中的文化现象说说倪二的仗义
2.王夫人与林黛玉怎样构成亲属关系
3.猜人物
4.分析 “伦”的反抗者贾宝玉
5.行酒令的座次
【考点示例】
一、费孝通《生育制度》第三章婚姻与《红楼梦》——猜人物
【考点解读】
1.“女儿”指的是谁
2.“两个孩子”“不争气的小子”分别指的是
3.这一故事说明的道理
文本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母子关系,生物性和社会性似乎是不易发生差异的。在我们的旧法上还有一种规定就是:非婚生子女与其母之关系视为婚生母子,毋须认领。这是说,母子的生物关系是明显的,所以不必经过法律手续,就可以确定其社会性的母子关系。事实上,连这明显的母子生物关系,在过去的旧时代,也有时会被有意抹煞,不承认是社会性母子关系的基础。读过《红楼梦》的人自然记得那个女儿不认生母的故事。在她当家时,明白地向生母说,要她不要弄错了,自己是王夫人的女儿。而王夫人尽管心里疼她自己所生的两个孩子,可是她对于这个女孩儿和那个不争气的小子在名分上依旧是母亲。在社会关系上,她得公平地待遇所有的儿女,不论是自己生的还是别人替她生的。熟悉中国大家庭的人自能用亲自见过的事实来证实这类以婚姻关系来抹煞生物关系的情形。
(取材于费孝通《生育制度》第三章婚姻)
问题1文中加点儿的“女儿”指的是谁,她的人生结局如何?
答案探春 远嫁
解析“《红楼梦》的人自然记得那个女儿不认生母的故事”可以联想到探春与赵姨娘的情节:当赵姨娘对探春说道:“……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见高枝飞去了……”探春气的脸白气噎,抽抽噎噎的一边哭,一边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来一个舅舅?我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可见,文中加点儿的“女儿”指的是谁探春;
结合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可知,探春的人生结局是远嫁。
问题2文中“两个孩子”“不争气的小子”分别指的是(
)
A.宝玉、黛玉 贾瑞B.宝玉、宝钗 贾琏
C.元春、探春 贾珠D.元春、宝玉 贾环
答案D
解析根据“王夫人尽管心里疼她自己所生的两个孩子”的提示,在根据《红楼梦》的内容可知,王夫人只有两个亲生孩子,一个是元春,一个是宝玉,而贾环是赵姨娘所生,据此可以排除ABC。
问题3这一故事说明的道理,错误的一项是(
)
A.母子关系很复杂,有生物性意义上的也有社会性意义上的。
B.《红楼梦》中的这个“女儿”缺少亲情,因而不认自己的生母。
C.在《红楼梦》那个时代,母子关系的生物性有时得不到承认。
D.王夫人作为正妻,她丈夫贾政的孩子都必须把她当作“母亲”。
答案B
解析B.“缺少亲情,因而不认自己的生母”错误,根据《红楼梦》中的情节可知,探春对赵姨娘和贾环都很关心,只是当时的封建制度之下,探春只能尊嫡母为母,称庶母为姨娘。
二、费孝通《乡土中国》与分析 “伦”的反抗者贾宝玉
【考点解读】
1.《乡土中国》中的“伦”与《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伦”的反抗者
2.对材料中标点符号的分析
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问题1《乡土中国》中认为的“伦”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伦”的反抗者,是封建伦理的叛逆者。请从《礼记·祭统》里讲到的“十伦”中任选一种贾宝玉突破的“伦”,结合《红楼梦》中的具体情节就此对宝玉的性格做出分析。
答案示例一:贾宝玉突破了“贵贱”之“伦”。宝玉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任凭晴雯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如还可举例:宝玉因“不要人怕我”,而惯纵庶弟贾环,使贾环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要害死他和凤姐。)可见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
示例二:贾宝玉突破了“爵赏”之“伦”。史湘云劝他多会会为官之人,学学仕途经济,好将来应酬世务。他立马要赶走湘云。(如还可举例:他宁可看被视为邪书的《西厢记》等书,也不愿意去读《四书》、讲八股。)可见他鄙视功名富贵,讨厌仕途经济的叛逆个性。
解析《礼记·祭统》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
贾宝玉是“伦”的反抗者,是封建伦理的叛逆者,解答时首先指出贾宝玉突破了什么伦,再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其性格特点。
贾宝玉突破了“爵赏”之“伦”。
“鄙视功名富贵,讨厌仕途经济,背弃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比如:他不肯“留意干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
贾宝玉突破了“贵贱”之“伦”。
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须要为子弟之表率”,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贾环他们并不其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害死他和凤姐。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他还在为贾环打掩护。他还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对茗烟“没有没下,大家乱玩一阵”“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转恼为笑;金钏受辱身死,宝玉念念不忘,不顾给凤姐过生日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处洒泪祭奠。
问题2下列对材料中标点符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包身工的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来看,后面两种罚规很不利。”中的破折号与句中的用法相同。
B.“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中的问号与句中的用法不同。
C.“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中的冒号与句中的用法不同。
D.“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中的引号与句中用法相同。
答案C
解析A.文中及A项的破折号都表解释说明。
B.文中的问号表示反问,B项问号表示疑问,用法不同。
C.文中及C项的冒号均表示提示下文,用法相同。
D.文中及D项的引号都表示引用。
【考题对接】
一、《红楼梦》第24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倪二的仗义
1.《红楼梦》第24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有这样一故事:
贾芸向舅舅借钱去讨好凤姐,舅舅卜世仁不借,回来路上撞了醉金刚倪二,倪二是个泼皮,以放高利贷为业。得知邻居贾芸需要钱,就把手里的银子给贾芸,还说“我在外头有名放帐,你却从没有和我张过口。也不知你厌恶我是个泼皮,怕低了你的身分;也不知是你怕我难缠,利钱重?若说怕利钱重,这银子我是不要利钱的,也不用写文约;若说怕低了你的身分,我就不敢借给你了,各自走开。”一面说,一面果然从搭包里掏出一卷银子来。
请你结合《乡土本色》中的文化现象,说说倪二的仗义。
一、《红楼梦》第24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倪二的仗义【答案】
1.乡土社会的本质是乡土性;以土为生,土地不流动,具有稳定性,世代定居;熟人社会,礼俗社会,低头不见抬头见;排斥契约。倪二与贾芸是街坊邻居,是熟人关系,讲交情,讲面子,把写契约看成一种见外。所以,也就体现出一种仗义。
【解析】首先,在《乡土本色》中,费孝通先生开宗明义,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认为中国基层社会是”有机的团结“形成的礼俗社会。这种社会不同于“机械的团结”所构成的“法理社会”,“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的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故而倪二借钱给贾云,体现他的仗义。
其次,以土为生,土地不流动,具有稳定性,世代定居。乡土社会以定居为常态,迁移是变态。而定居导致群居集团之间的人们以土为生,饱含了历史的乡土味。倪二和贾芸世代都居住于一地,乡里乡亲,仗义借钱给贾云。
然后,熟人社会,礼俗社会,低头不见抬头见。熟人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行事注重亲情和礼俗规约,但讲究亲疏远近有别。倪二和贾芸生活在这样一个熟人社会里,倪二借钱给贾芸,体现了他的仗义。
最后,在陌生人中构成的现代社会中,凡事口说无凭,需签个字画个押,这样才发生法律,而在乡土社会中,大部分人不会这样做,大家都认为“这样子不就见外了”,在熟人构成的乡土社会中,口头契约同样具有巨大的约束力,来源是心中对于“礼”的衡量,这种“礼”是在多代人的传承中,是在熟悉当中产生的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是对于即将发生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倪二与贾芸是街坊邻居,是熟人关系,讲交情,讲面子,把写契约看成一种见外。所以,也就体现出一种仗义。
二、《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与《红楼梦》中王夫人与林黛玉怎样构成亲属关系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
(取材于《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注】贾敏:贾母之女,贾政之妹,林黛玉之母。
1.请阅读上图,从选文最后一段中找到相关依据,解说《红楼梦》中王夫人与林黛玉是怎样构成亲属关系的。
二、《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与《红楼梦》中王夫人与林黛玉怎样构成亲属关系【答案】
1.(1)相关依据: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2)关系解说:王夫人根据婚姻事实与贾政构成亲属关系;贾母与贾政、贾敏根据生育事实构成亲属关系;贾敏与林黛玉根据生育事实构成亲属关系;所以王夫人与林黛玉根据婚姻和生育事实构成了亲属关系。
【解析】本体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之把握名著内容,运用文章观点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首先找到选文最后一段有关亲属关系的相关内容,其观点性的句子只有“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故此句即为王夫人与林黛玉构成亲属关系的相关依据。
结合生育和婚姻事实分析人物关系。王夫人的丈夫是贾政,根据婚姻事实王夫人与贾政构成亲属关系;贾政、贾敏是贾母的儿子与女儿,贾母与贾政、贾敏根据生育事实构成亲属关系;林黛玉是贾敏的女儿,贾敏与林黛玉根据生育事实构成亲属关系;所以王夫人与林黛玉根据婚姻和生育事实构成了亲属关系。
三、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红楼梦》第四十回行酒令的座次
阅读下面文字,结合图片,回答问题。
这里凤姐儿已带着人摆设整齐,上面左右两张榻,榻上都铺着锦裀蓉簟,每一榻前有两张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一。一个上面放着炉瓶,一分攒盒;一个上面空设着,预备放人所喜食物。上面二榻四几,是薛姨妈,下面一椅两几,是王夫人的,余者都是一椅一几。东边是,之下便是王夫人。西边便是史湘云,第二便是宝钗,第三便是黛玉,第四迎春、探春、惜春挨次下去,宝玉在末。李纨凤姐二人之几设于三层槛内,二层纱厨之外。攒盒式样,亦随几之式样。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十锦珐琅杯。
大家坐定,先笑道:“咱们先吃两杯,今日也行一令才有意思。”
1.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也是很讲究的。《红楼梦》第四十回有一场行酒令的活动,其中人物在藕香榭中的座次如图所示。其中位于位置的是______,她之所以坐在主位,是因为______;位于位置的是丫鬟______,她坐在这里的原因是她是行令官;而位于位置的是______,她在行酒令的时候说出了一句“花儿落了结了个大倭瓜”,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是“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范围可伸可缩”。试结合本次宴饮的座位安排和贾府衰败后“树倒猢狲散”的情形,解释费孝通先生对“差序格局”论断的合理性。
三、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红楼梦》第四十回行酒令的座次【答案】
1.贾母;她在贾府中年龄最长/辈分最高/地位最尊;鸳鸯;刘姥姥。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的位置最尊贵,而在贾府中,贾母年龄最大,辈分最高,地位最尊贵,因此是贾母。
处在整合活动的中间位置,属于这次活动的中心,由“咱们先吃两杯,今日也行一令才有意思”可知,这次是吃酒行酒令的活动,因此是鸳鸯,因为她是这次行令官。
根据“花儿落了结了个大倭瓜”可知,说出这句话的是刘姥姥,她位于位置。
2.宴饮座次直接体现了以“贾府”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特质,人物关系因为与贾府血缘的亲疏不同、长幼不同、贵贱不同而有差别。(贾母是贾府的最高辈,故坐在面南背北的中心位置;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自然比刘姥姥尊贵,故她坐在贾母旁边次尊位;众姐妹中湘云、宝钗、黛玉属于外姓,外姓宾客坐在本家姑娘的上手位置;迎春、探春、惜春虽均为贾府小姐,但依长幼次序入座。)
“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势力厚薄而定,贾府鼎盛时可以包容得下林、薛、史很多异姓亲戚甚至刘姥姥,范围比较大;贾府落败时则树倒猢狲散,薛姨妈和宝钗搬出荣国府,刘姥姥也没再来聚过。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是‘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首先需要找到差序格局的中心——贾母,因为她的位置最尊贵,然后分析人物关系,贾母旁边是薛姨妈,因为她是亲戚,后面是李纨和王熙凤,她们需要伺候贾母;右边是王夫人和刘姥姥,一个是媳妇,一个是亲戚,左边是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三个小辈的亲戚,属于外姓,坐在本家姑娘的上手位置;迎春、探春、惜春虽均为贾府小姐,但按照长幼次序入座。从中可以看出,宴饮座次直接体现了以“贾府”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特质,人物关系因为与贾府血缘的亲疏不同、长幼不同、贵贱不同而有差别。
接着分析“范围可伸可缩”,这次聚会是贾府兴盛之时,无论是林、薛、史等异姓亲戚,还是刘姥姥这样当初只是“连了宗”的关系很远的“族人亲属”,都在这一范围之中;而贾府衰败之后,史湘云出嫁,薛姨妈和宝钗搬出荣国府,刘姥姥也没再来聚过。可见,“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势力厚薄而定。
2023年初高中衔接《乡土中国》与《红楼梦》互解示例与训练
2023年初高中衔接《乡土中国》与《红楼梦》互解示例与训练
考点:
1.费孝通《生育制度》第三章婚姻与《红楼梦》——猜人物
2.费孝通《乡土中国》与分析 “伦”的反抗者贾宝玉
3.《红楼梦》第24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倪二的仗义
4.《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与《红楼梦》中王夫人与林黛玉怎样构成亲属关系
5.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红楼梦》第四十回行酒令的座次
【考点研究】
一、常见考点
1.结合《乡土本色》中的文化现象说说倪二的仗义
2.王夫人与林黛玉怎样构成亲属关系
3.猜人物
4.分析 “伦”的反抗者贾宝玉
5.行酒令的座次
【考点示例】
一、费孝通《生育制度》第三章婚姻与《红楼梦》——猜人物
【考点解读】
1.“女儿”指的是谁
2.“两个孩子”“不争气的小子”分别指的是
3.这一故事说明的道理
文本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母子关系,生物性和社会性似乎是不易发生差异的。在我们的旧法上还有一种规定就是:非婚生子女与其母之关系视为婚生母子,毋须认领。这是说,母子的生物关系是明显的,所以不必经过法律手续,就可以确定其社会性的母子关系。事实上,连这明显的母子生物关系,在过去的旧时代,也有时会被有意抹煞,不承认是社会性母子关系的基础。读过《红楼梦》的人自然记得那个女儿不认生母的故事。在她当家时,明白地向生母说,要她不要弄错了,自己是王夫人的女儿。而王夫人尽管心里疼她自己所生的两个孩子,可是她对于这个女孩儿和那个不争气的小子在名分上依旧是母亲。在社会关系上,她得公平地待遇所有的儿女,不论是自己生的还是别人替她生的。熟悉中国大家庭的人自能用亲自见过的事实来证实这类以婚姻关系来抹煞生物关系的情形。
(取材于费孝通《生育制度》第三章婚姻)
问题1文中加点儿的“女儿”指的是谁,她的人生结局如何?
答案探春 远嫁
解析“《红楼梦》的人自然记得那个女儿不认生母的故事”可以联想到探春与赵姨娘的情节:当赵姨娘对探春说道:“……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见高枝飞去了……”探春气的脸白气噎,抽抽噎噎的一边哭,一边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来一个舅舅?我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可见,文中加点儿的“女儿”指的是谁探春;
结合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可知,探春的人生结局是远嫁。
问题2文中“两个孩子”“不争气的小子”分别指的是( )
A.宝玉、黛玉 贾瑞B.宝玉、宝钗 贾琏
C.元春、探春 贾珠D.元春、宝玉 贾环
答案D
解析根据“王夫人尽管心里疼她自己所生的两个孩子”的提示,在根据《红楼梦》的内容可知,王夫人只有两个亲生孩子,一个是元春,一个是宝玉,而贾环是赵姨娘所生,据此可以排除ABC。
问题3这一故事说明的道理,错误的一项是( )
A.母子关系很复杂,有生物性意义上的也有社会性意义上的。
B.《红楼梦》中的这个“女儿”缺少亲情,因而不认自己的生母。
C.在《红楼梦》那个时代,母子关系的生物性有时得不到承认。
D.王夫人作为正妻,她丈夫贾政的孩子都必须把她当作“母亲”。
答案B
解析B.“缺少亲情,因而不认自己的生母”错误,根据《红楼梦》中的情节可知,探春对赵姨娘和贾环都很关心,只是当时的封建制度之下,探春只能尊嫡母为母,称庶母为姨娘。
二、费孝通《乡土中国》与分析 “伦”的反抗者贾宝玉
【考点解读】
1.《乡土中国》中的“伦”与《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伦”的反抗者
2.对材料中标点符号的分析
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问题1《乡土中国》中认为的“伦”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伦”的反抗者,是封建伦理的叛逆者。请从《礼记·祭统》里讲到的“十伦”中任选一种贾宝玉突破的“伦”,结合《红楼梦》中的具体情节就此对宝玉的性格做出分析。
答案示例一:贾宝玉突破了“贵贱”之“伦”。宝玉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任凭晴雯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如还可举例:宝玉因“不要人怕我”,而惯纵庶弟贾环,使贾环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要害死他和凤姐。)可见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
示例二:贾宝玉突破了“爵赏”之“伦”。史湘云劝他多会会为官之人,学学仕途经济,好将来应酬世务。他立马要赶走湘云。(如还可举例:他宁可看被视为邪书的《西厢记》等书,也不愿意去读《四书》、讲八股。)可见他鄙视功名富贵,讨厌仕途经济的叛逆个性。
解析《礼记·祭统》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
贾宝玉是“伦”的反抗者,是封建伦理的叛逆者,解答时首先指出贾宝玉突破了什么伦,再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其性格特点。
贾宝玉突破了“爵赏”之“伦”。
“鄙视功名富贵,讨厌仕途经济,背弃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比如:他不肯“留意干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
贾宝玉突破了“贵贱”之“伦”。
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须要为子弟之表率”,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贾环他们并不其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害死他和凤姐。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他还在为贾环打掩护。他还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对茗烟“没有没下,大家乱玩一阵”“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转恼为笑;金钏受辱身死,宝玉念念不忘,不顾给凤姐过生日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处洒泪祭奠。
问题2下列对材料中标点符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包身工的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来看,后面两种罚规很不利。”中的破折号与句中的用法相同。
B.“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中的问号与句中的用法不同。
C.“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中的冒号与句中的用法不同。
D.“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中的引号与句中用法相同。
答案C
解析A.文中及A项的破折号都表解释说明。
B.文中的问号表示反问,B项问号表示疑问,用法不同。
C.文中及C项的冒号均表示提示下文,用法相同。
D.文中及D项的引号都表示引用。
【考题对接】
一、《红楼梦》第24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倪二的仗义
1.《红楼梦》第24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有这样一故事:
贾芸向舅舅借钱去讨好凤姐,舅舅卜世仁不借,回来路上撞了醉金刚倪二,倪二是个泼皮,以放高利贷为业。得知邻居贾芸需要钱,就把手里的银子给贾芸,还说“我在外头有名放帐,你却从没有和我张过口。也不知你厌恶我是个泼皮,怕低了你的身分;也不知是你怕我难缠,利钱重?若说怕利钱重,这银子我是不要利钱的,也不用写文约;若说怕低了你的身分,我就不敢借给你了,各自走开。”一面说,一面果然从搭包里掏出一卷银子来。
请你结合《乡土本色》中的文化现象,说说倪二的仗义。
一、《红楼梦》第24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倪二的仗义【答案】
1.乡土社会的本质是乡土性;以土为生,土地不流动,具有稳定性,世代定居;熟人社会,礼俗社会,低头不见抬头见;排斥契约。倪二与贾芸是街坊邻居,是熟人关系,讲交情,讲面子,把写契约看成一种见外。所以,也就体现出一种仗义。
【解析】首先,在《乡土本色》中,费孝通先生开宗明义,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认为中国基层社会是”有机的团结“形成的礼俗社会。这种社会不同于“机械的团结”所构成的“法理社会”,“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的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故而倪二借钱给贾云,体现他的仗义。
其次,以土为生,土地不流动,具有稳定性,世代定居。乡土社会以定居为常态,迁移是变态。而定居导致群居集团之间的人们以土为生,饱含了历史的乡土味。倪二和贾芸世代都居住于一地,乡里乡亲,仗义借钱给贾云。
然后,熟人社会,礼俗社会,低头不见抬头见。熟人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行事注重亲情和礼俗规约,但讲究亲疏远近有别。倪二和贾芸生活在这样一个熟人社会里,倪二借钱给贾芸,体现了他的仗义。
最后,在陌生人中构成的现代社会中,凡事口说无凭,需签个字画个押,这样才发生法律,而在乡土社会中,大部分人不会这样做,大家都认为“这样子不就见外了”,在熟人构成的乡土社会中,口头契约同样具有巨大的约束力,来源是心中对于“礼”的衡量,这种“礼”是在多代人的传承中,是在熟悉当中产生的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是对于即将发生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倪二与贾芸是街坊邻居,是熟人关系,讲交情,讲面子,把写契约看成一种见外。所以,也就体现出一种仗义。
二、《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与《红楼梦》中王夫人与林黛玉怎样构成亲属关系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
(取材于《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注】贾敏:贾母之女,贾政之妹,林黛玉之母。
1.请阅读上图,从选文最后一段中找到相关依据,解说《红楼梦》中王夫人与林黛玉是怎样构成亲属关系的。
二、《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与《红楼梦》中王夫人与林黛玉怎样构成亲属关系【答案】
1.(1)相关依据: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2)关系解说:王夫人根据婚姻事实与贾政构成亲属关系;贾母与贾政、贾敏根据生育事实构成亲属关系;贾敏与林黛玉根据生育事实构成亲属关系;所以王夫人与林黛玉根据婚姻和生育事实构成了亲属关系。
【解析】本体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之把握名著内容,运用文章观点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首先找到选文最后一段有关亲属关系的相关内容,其观点性的句子只有“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故此句即为王夫人与林黛玉构成亲属关系的相关依据。
结合生育和婚姻事实分析人物关系。王夫人的丈夫是贾政,根据婚姻事实王夫人与贾政构成亲属关系;贾政、贾敏是贾母的儿子与女儿,贾母与贾政、贾敏根据生育事实构成亲属关系;林黛玉是贾敏的女儿,贾敏与林黛玉根据生育事实构成亲属关系;所以王夫人与林黛玉根据婚姻和生育事实构成了亲属关系。
三、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红楼梦》第四十回行酒令的座次
阅读下面文字,结合图片,回答问题。
这里凤姐儿已带着人摆设整齐,上面左右两张榻,榻上都铺着锦裀蓉簟,每一榻前有两张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一。一个上面放着炉瓶,一分攒盒;一个上面空设着,预备放人所喜食物。上面二榻四几,是薛姨妈,下面一椅两几,是王夫人的,余者都是一椅一几。东边是,之下便是王夫人。西边便是史湘云,第二便是宝钗,第三便是黛玉,第四迎春、探春、惜春挨次下去,宝玉在末。李纨凤姐二人之几设于三层槛内,二层纱厨之外。攒盒式样,亦随几之式样。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十锦珐琅杯。
大家坐定,先笑道:“咱们先吃两杯,今日也行一令才有意思。”
1.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也是很讲究的。《红楼梦》第四十回有一场行酒令的活动,其中人物在藕香榭中的座次如图所示。其中位于位置的是______,她之所以坐在主位,是因为______;位于位置的是丫鬟______,她坐在这里的原因是她是行令官;而位于位置的是______,她在行酒令的时候说出了一句“花儿落了结了个大倭瓜”,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是“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范围可伸可缩”。试结合本次宴饮的座位安排和贾府衰败后“树倒猢狲散”的情形,解释费孝通先生对“差序格局”论断的合理性。
三、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红楼梦》第四十回行酒令的座次【答案】
1.贾母;她在贾府中年龄最长/辈分最高/地位最尊;鸳鸯;刘姥姥。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的位置最尊贵,而在贾府中,贾母年龄最大,辈分最高,地位最尊贵,因此是贾母。
处在整合活动的中间位置,属于这次活动的中心,由“咱们先吃两杯,今日也行一令才有意思”可知,这次是吃酒行酒令的活动,因此是鸳鸯,因为她是这次行令官。
根据“花儿落了结了个大倭瓜”可知,说出这句话的是刘姥姥,她位于位置。
2.宴饮座次直接体现了以“贾府”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特质,人物关系因为与贾府血缘的亲疏不同、长幼不同、贵贱不同而有差别。(贾母是贾府的最高辈,故坐在面南背北的中心位置;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自然比刘姥姥尊贵,故她坐在贾母旁边次尊位;众姐妹中湘云、宝钗、黛玉属于外姓,外姓宾客坐在本家姑娘的上手位置;迎春、探春、惜春虽均为贾府小姐,但依长幼次序入座。)
“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势力厚薄而定,贾府鼎盛时可以包容得下林、薛、史很多异姓亲戚甚至刘姥姥,范围比较大;贾府落败时则树倒猢狲散,薛姨妈和宝钗搬出荣国府,刘姥姥也没再来聚过。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是‘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首先需要找到差序格局的中心——贾母,因为她的位置最尊贵,然后分析人物关系,贾母旁边是薛姨妈,因为她是亲戚,后面是李纨和王熙凤,她们需要伺候贾母;右边是王夫人和刘姥姥,一个是媳妇,一个是亲戚,左边是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三个小辈的亲戚,属于外姓,坐在本家姑娘的上手位置;迎春、探春、惜春虽均为贾府小姐,但按照长幼次序入座。从中可以看出,宴饮座次直接体现了以“贾府”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特质,人物关系因为与贾府血缘的亲疏不同、长幼不同、贵贱不同而有差别。
接着分析“范围可伸可缩”,这次聚会是贾府兴盛之时,无论是林、薛、史等异姓亲戚,还是刘姥姥这样当初只是“连了宗”的关系很远的“族人亲属”,都在这一范围之中;而贾府衰败之后,史湘云出嫁,薛姨妈和宝钗搬出荣国府,刘姥姥也没再来聚过。可见,“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势力厚薄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