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训练一(苏轼)

分类: 文言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磔(zhé)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分裂。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B.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C.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D.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
B.丁忧是居丧。古代父母死后,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子女按礼须持丧两年,任官者须离职,服满后起复。
C.六论,宋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
D.“知制诰”“记注”都是官职。唐翰林学士知制诰起草诏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并发出感叹:“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10.C
11.B
12.A
13.(1)等到苏轼二十岁(加冠)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谊、陆贽的文章。不久又读《庄子》。(“比冠”,等到二十岁;“属”,写作;“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既而”,不久)
(2)只是(苏轼)被小人忌恨排挤,不让他安心处于朝廷之中。(得分点:“但”,只是;补充主语“苏轼”;“为”,表被动,被;“使”后面省略宾语“之”)
14.一是苏轼年轻,得到重用别人不一定信服。二是现在立即重用他那么天下的土人未必认为这样恰当,恰恰足以增加了他的麻烦。
參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历史故事,就能概括地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感慨地长叹,苏轼向母亲请求说:“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允许吗?”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等到苏轼二十岁(加冠)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谊、陆贽的文章。不久又读《庄子》,感叹地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嘉祐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中,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占了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来挽救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十分惊喜,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但还是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只把苏轼的文章列为第二;苏轼又凭《森秋》对义得居第一;殿试他中了乙科。后来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
回家为母亲守孝。五年后,调任福昌县主簿。欧阳修因为他才能学识优异,推荐他到秘阁任职。先前修订六论的人不打草稿,囚此文字多不工稳。苏轼开始打草稿,文章义理明白晓畅。又对制策,被列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二人罢了。
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以来,老百姓生活贫困,徭役繁重,岐下每年向朝廷输送南山木筏,自渭水进入黄河,要经过险要的砥柱,衙吏(因遇险而)相继破产。苏轼寻访其害处,替他们修订衙規,使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节运送或停止,从这以后,损失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掌管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苏轼的才名,想要按照唐朝旧例召他为翰林,担任知制诰一职。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没有不尊敬爱慕拜伏于他,并都希望朝廷任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么人人不再有不赞成的言论了。现在突然重用他,那么天下的士人未必认为这样恰当,恰恰足以增加了他的麻烦。”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的职位如何?”韩琦说:“记注与知制诰是相邻的职位,不可马上授给他。不如在馆阁中选择接近皇上的职位給他,且召他来策试。”英宗说:“策试他不知他能不能考上,如果苏轼不能考上呢?”韩琦还是认为不可,等到苏轼策试二论,又入三等,才得以任职直史馆。
苏轼自从应考直到出入侍从皇帝,必定以忠于君主作为根本,忠心地规劝,卓识地议论,正直而有大节,群臣没有做得比他更好的。只是苏轼被小人忌恨排挤,不让他安心处于朝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