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烛之武退秦师》三篇理解性默写
(2021-04-28 10:14:40)| 分类: 高考(备考方法、考点、试题) |
《谏太宗十思疏》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自己的政治意图。
4.《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5.《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6.《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不竭诚对待臣民,如同用腐烂的缰绳驾驭马车一样可怕的句子是: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开宗明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王安石驳斥保守派主张的论证立足点是: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
6.《答司马谏议书》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
7.《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
8.《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
9.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10.《答司马谏议书》中“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表现出王安石坚持改革,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1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 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3.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4.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加载中…